邵磊2019-01-11 18:02:32來源:中房網
??2019年1月11-12日,以“綠色升級、創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為主題的“第十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在貴陽舉辦。本屆論壇圍繞綠色生態城市與住區、行業市場與政策、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城市更新、產業化發展等城鄉人居環境熱點和焦點問題展開深入成果交流與模式探討。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邵磊在本次論壇上作了題為《通用無障礙設計與健康人居》的專題報告,以下為實錄:
??邵磊: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
??很珍惜這個機會,感謝主辦者的匠心。作為《綠色住區標準》的參編單位之一,特別把人的關懷、通道無障礙納入到一系列的綠色指標里去。這個做法,和今天我們開這次會,包括上午我認真地聆聽了馮會長、陳總等各位領導的講話,感觸有兩個關鍵詞:一是經過40年的高速增長之后,現在談得最多的還是人。二是正如這次會議的題目,升級,代表了大家的意識還在變,在變當中尋找更美好的發展道路。提到這兩點,一定要回顧一下“人”這個事,人的重要性在哪兒。從13億人口來看,人的比例很小,但對個體來講,我們就是100%。所以1/13億和1之間有多大的差距,在對待一個人的尺度、重心方面有多大力,有沒有可能使1/13億分之億等于1,這就是價值的體現。在有的事情上,的確1/13億就等于1。
??(圖)盜用今天張鵬總上午講座的圖,右邊是張總今天的模式圖,中間是大家今天從酒店步行到會場走過的臺階。我看到張總這張照片的時候,一下子就看見了一個事,停車場里特意留了殘疾人停車位,而且這個停車位是空的,其他的都滿了。幾十年之后,在座的各位包括我都不得已坐輪椅,這個時候大家會知道,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車位,你的輪椅連車門都進不來。我曾經看過一個宣傳片,坐輪椅人的殘疾人如何到達不了自己的車而小便失禁。中間這張圖原來是很好的景觀設計,木質臺階,今天為了每個人的安全,為了能夠分辨出臺階的高差,不得已在每個踏步上貼下紅白的熒光警示符號,今天在考慮人的需求方面,有太多細小的東西我們沒有關注或者我們必須關注。
??例1:日本作為重度老齡化代表,是我們前瞻性的參考。今天有老師提到,說我們的戶均人口3.03,日本從今天的2.03人多2040年減少到2人,更重要的是看到老人為主的家庭戶將從現在的300多萬增長到2200多萬,其中有1000多萬是75歲以上的老人,老人多85歲以上之后患老年癡呆的概率達到50%,這是現實,這是今天我們面對父母、面對自己,在未來三五十年之內面對的現實。
??這種情況下,我們怎么樣考慮我剛才講的1/13億和1的關系?過去兩年多,清華大學把剛才談的這件事情作為學校學科發展服務社會、服務市場需求大戰略,跨學科成立了清華大學無障礙研究院,我是發起人之一,有幸在研究院做一些工作。研究院囊括了計算機、醫學、建筑、工藝設計、美術、機械制造和社會學,我們希望通過幾個學科在一個平臺上的工作,把中國的殘疾人(在冊8500萬),日本全國人口1.2億,8500萬對中國來講,16個人里就有1個,在座沒有,他們去哪里了?他們根本出不了門。二是交叉,無障礙不是一個學科,永遠成不了一個學科,它永遠是各個學科面對研究的T字型拉紅的那部分。清華希望通過對這一系列問題的研究,建立基本策略,推動我們在制度、應用方面的進步。
??在全世界范圍內,過去10幾年,相應的共識和呼吁越來越強烈。2015年聯合國紀念殘疾日,提出的口號是“包容至上”,希望我們未來面對全社會的發展方面,能夠實現平等的目標。在聯合國人居三里面,這不是一個專業會,20年開一回發表了基多宣言,提出一個口號,所有城市如何通過各方面障礙包容性的建設實現平等、參與、健康、永續發展。所以當今世界對于通用無障礙,對相應的環境、設施社會、服務達成的是包容性的時代,這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要背景,這個背景和今天的后工業時代轉型,從知識就是力量,從人就是勞動力,從產業的變化、人口的變化、觀念的變化、增長的變化、科技的變化,使得生產和生活環境和過去發生了巨大的不同。
??這是我們做的工作,三個月前,清華大學10月15日召開的第三屆包容與多樣世界無障礙發展大會上,我們和與會的代表(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來自于澳大利亞、美國、北歐的專家學者關于通用無障礙發展的北京宣言,這個北京宣言的發布,對于我們今天的平等、包容和多樣性的共識。在今天的實踐里,我們已經不把殘障分為特殊,不把自閉癥作為特殊的病癥,只要是人類社會中因為概率必然出現的現象,我們都把它作為平等。實現更大的包容上,如何關注兒童、父母、殘障人、貧困老人這樣的群體。
??無障礙北京宣言的提出基于我們對很多問題的理解,今天的中國在城市化S型曲線里,我們還在S型的終點,換句話說我們在加速發展階段,還有20-30%的比例要完成。在小城市建設階段,隨著壽命的延長和慢性病的增加,殘障情況不是減少了,而是在未來社會中增多了,這將構成全國包括中國在內二十一世紀發展的核心。8500萬的數既包括行動障礙,又包括感知障礙。不知在座的各位認不認識在心理、精神層面出現問題的患者,今天我們把身心障礙、交流障礙、學習障礙、言語障礙都歸結為造成痛苦和不平等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些東西如何更好地面對。所以,討論什么是殘疾,討論什么通用無障礙,今天的范式和過去的范式出現了變化。
??伯克利大學是美國獨立生活的大本營,因為伯克利的捐贈就是殘疾人士,所以伯克利大學無障礙發展方面在美國發展得很好。在學生辦公室里我看到一句話,言語障礙、自閉癥、聽力障礙、視覺障礙等等,我們把這一切都歸納成人在一生中,因為遺傳、環境和后來的疾病、某些時候的傷痛而造成的傷害、苦惱和困擾,所以這個傘讓我們重新返回自尊、尊嚴和平等。
??(圖)這是伯克利大學的小山丘,這是一個坡道,它的坡度和方向、基本構成。
??(圖)這是電梯,沒有手的人怎么開電梯,手拿著東西的時候,兩個手拎著包,你怎么開電梯?這個電梯里下面設了兩個用腳可以推動的按鈕。
??(圖)很多老人都會遇到聽力障礙,很多同學也反映有聽力障礙,聽不了課,下面是一個線圈,它提供了一個像FM調頻發射機的東西,讓每個戴助聽器的人可以接收信號。當聽力受到損傷之后,在火車站、機場非常重要。這些都不是更高的技術,而是是否認識到。
??關于老齡化,老齡化這些年討論了很多,從2018年開始,我們把老齡化相關的研討和討論集中到一個點上,就是有什么東西我們克服不了?去年我把日本金融廳的幾位領導請到清華大學講課,日本長期照料的監護保險,政府承擔一半。日本1.2億人口,400萬老年癡呆,這個比例在中國,12億人口就是4000萬,凡是接觸過癡呆的同志們都會知道,這幾乎是1:1甚至1:2看護,相應的成本、人工,你無法想象。圍繞老齡化以及老齡化帶來的長期慢性疾病困擾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從現實情況來看,唯一的情況就是盡可能推動大家的檢查,盡可能地減少因為疾病而困擾的時間,盡可能把人居環境、輔助設施、公共服務,讓老人們自主自力,通過更多創新形式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我們下個月的活動是臨床美術在老年癡呆的應用,這些事都是老齡化要給人居環境帶來的挑戰。
??今天的中國面臨最大的問題還是差異,今天的貴州和昨天的貴州,昨天的貴州和今天的北京,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巨大的差異,城市和鄉村巨大的差異。在這個巨大差異下,我們如何用不同標準、方法因地制宜,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新增部分和存量部分,大城市伴隨城鎮化進程,接近平臺期,大部分東西都是存量,當然很多地方是增量,可是增量和存量都面臨環境質量和高質量發展的事實。右邊是存量,但增量一定對嗎?
??(圖)我用小便器說明問題,這樣一個中國某中線城市國際會展中心的小便器不是無障礙小便器,這是障礙小便器。這樣件大的設施,尺寸、尺度和設置里,運行人員、管理人員還存在著好多的困惑。
??機遇,今天在談產業轉型,就像貴州、貴陽的發展依靠大數據一樣,我們從過去的傳統企業走向高科技。
??(圖)手機需要手操作,大家想到沒有,聽電話的時候沒法用手操作,但是老師們研發了用耳朵操作的手機,這對盲人來講至關重要。
??(圖)先天致盲的人,沒辦法了解圖形科學的意義,老師們研發了觸摸顯示器,和百度、谷歌合作,顯示盲文。
??數字城市、智慧城市,一個完全虛擬、數字化,從建設到管理一體化的城市,信息高速公路搭建起來了。但是如果我不能很好地接收信息,看不見、聽不見這樣公平嗎?這就是信息無障礙帶來的新的要求,要求信息社會如何公平地對待所有人。
??這些問題最終回到一點,我們要在社會治理層面更加有序、更加民主、更加和諧,今天在平等參與、共享層面,智慧設施也好,特定人群的參與也好,構成了今天不同層次社會治理方面的問題。
??在這個背景下,我介紹一下通用無障礙的發展和理解。
??一、無障礙不是無障礙,它是針對所有人的通用和包容。首先是立法,中國有法,但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牙。一個聳人聽聞的例子,2017年我去臺灣講課,一個設計大師遇到一個小官司,20年前設計了一個酒店大堂,董事長從臺階上走下來不幸滑倒失去生命,后來就開始訴訟,是因為酒店還是設計師的原因導致問題的發生?20年前還沒有這個規則,問題在于90年代修改了法律,這個酒店沒有按照法律重新修正。法律很關鍵,雖然有約束,但是這是實現目標的最重要之道。
??二、通用之道。通用設計是不斷實現反饋、提升。
??三、參與之法。我們不知道2厘米的高差對一個聾人來講意味著什么,大家有空去體驗一下,2厘米你看不見,輪椅根本過不去。沒有參與就沒有實現,沒有參與就沒有真正的包容。
??這三點是我們推進通用無障礙的理解,也是反思目前的問題,認識落后。在座的各位怎么認識這件事,很多人認為這無所謂,不能產生錢,不能帶來政績,還可能帶來麻煩,為什么要做。如果我們不知道一個欄桿2公分的誤差對殘疾人帶來什么,如果今天在座有聽力受損的人士,你根本聽不懂我說什么,在座有輪椅的人士想上講堂他根本上不來。制度一刀切,老采用一個制度、一個規范去解決一切問題,恰恰忽略了不同群體的差異。運動戰模式不可持續,信息無障礙嚴重落后,我們的手機、終端、網頁、感知都靠信息,參與問題,在座各位投入多少,對于無障礙的想法、投入有多少。
??時間有限,我說一點行動路徑和計劃。
??我們大力推薦有利環境,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70公里的海灘,澳大利亞各種人群在海水里玩得特別愉快,包括殘疾人。我們需要規劃,對于國家來講,自上而下的體系是少不了的,從頂層治理到中觀、微觀層面,我們要去規劃。雄安新區并不是為老齡化設計的,它是很多年輕人的,但是雄安新區認識到它是一個代表合作形象,是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包容的城市形象非常重要,這為未來的北京奠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2008年奧運會之后的無障礙環境。國家規范今年、明年會實施,我們已經推出了國家最新版無障礙通用規范。設計不僅僅面對設計,而是面對監管;不僅僅面對特殊人,而是面對所有人;不再面對設計本身,而是面對實施。這是北京院牽頭,我們參與的情況。今天發布的《綠色住區標準》,這一切都會逐漸落實到各個項目里去。比如,我們給秦皇島某一個渡假設施,本來是為中產階級年輕人設計的,后來發現年輕人把老人帶去了,老人摔跟頭了,所以也要進行基礎設計。
??總結:一是迫切需要環境和服務理念的無障礙實施,二是破壞需要數字城市和科技創新中樹立人人平等、信息平等的理念,三是用整體范式思考過去的發展,四是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參與形成共識,共同改善人居環境。游戲是人的天性,小朋友在社區參與環節里,把廢棄瓶蓋做拼圖游戲,殘疾人在海灘上享受陽光、海水和家庭團聚時光的時候,就一定會想到人居環境里希望安全、舒適、不屏蔽任何人,希望對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都能夠友善、舒適,這是我們的目標。
??如果大家有興趣,希望大家更多關注我們的工作,希望未來跟大家有更多的交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