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5 11:10:53
??導 讀
??在城市不斷分化的大背景下,收縮型城市房地產市場將如何走向?哪些城市更有望擺脫收縮泥潭?
??[文藝城市圖案分割線]
??◎ 研究員 / 楊科偉、柏品慧、李詩昀
??近年來,受產業轉移疊加人口結構變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收縮城市數量明顯增多。典型如東北地區,因資源枯竭、產業結構性調整,以鶴崗為代表的多個城市一度淪為空城。而在城市不斷分化的大背景下,這類收縮城市房地產市場將如何走向?哪些城市更有望擺脫收縮泥潭?
??01
??產業、人口變化改變城市化增長邏輯
??收縮型城市始被關注(本節有刪減)
??2019年末,“五萬一套房”的東北城市鶴崗引發關注,作為中國四大煤礦基地之一、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鶴崗的興衰沉浮與煤炭行業牢牢捆綁。近年來,隨著煤炭行業逐步邁入去產能、調結構的優化期,經濟結構單一的鶴崗就業機會明顯減少、人口大量流失、城建逐步破敗,城市進入新一輪“收縮周期”。
??鶴崗絕非收縮城市的孤例,一度繁華的攀枝花、大慶等城市都在完成階段性發展使命后陷入收縮,逐漸淡出歷史主舞臺。近年來,我國收縮城市的案例呈明顯增多的趨勢。
??事實上,城市本就不可能永遠擴張,一味遵循城市不斷擴張、人口持續增長的單一發展邏輯既不符合歷史客觀規律,也有悖于追求資源合理配置、實現社會總效益最大化的初衷。可以預見的是,在經濟增長減速換擋、人口總量趨于平穩的時代背景下,在鼓勵生產要素合理充裕流動、逐步放開戶籍限制的政策引導下,收縮型城市會越來越多。
??02
??31城市:從人口、經濟及財政收入
??三維度篩選收縮型城市(略)
??一、收縮城市特征:人口減少、經濟衰退、市容衰敗
??參考國際權威研究聯盟——收縮型城市國際研究網絡(SCIRN)的定義,收縮城市是指人口總量大于10萬且人口密集、城市大部分區域連續2年以上出現人口流失且經歷經濟變革或結構調整等問題的城市。
??城市收縮通常有三方面特征——人口減少、經濟衰退、市容衰敗,具體來說:
??人口減少是城市收縮的首要特征,既包含人口尤其是勞動年齡人口的機械流出,也包含因少子化和老齡化等結構性因素導致的人口自然衰減。
??經濟衰退是城市收縮的另一大表征,體現在地區生產總值負增長、財政收入下滑等方面。但需要指出的是,經濟衰敗并非城市收縮的必有特征,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引發的城市收縮可能伴隨著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過去地方“唯GDP論”的政績觀和發展觀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在此特殊背景下,城市收縮常常與經濟增長并行不悖。
??在經歷了較長時期的人口流失、經濟衰退后,城市收縮的第三表征為城市空間衰敗或品質下降,譬如基礎設施更新明顯滯后、商業和住宅空置率明顯提升、城區內空地荒地明顯增多。
??值得說明的是,在城市收縮過程中,人口減少、經濟衰退、市容衰敗三者之間的影響機制并非一維的、線性的,而是多維的、循環的反饋過程。
??二、篩選標準:城區人口減少為主,GDP及財政收入下滑為輔(略)
??三、收縮城市地域分布相對集中,東北地區占比近四成(本節有刪減)
??03
??四大類型:
??依不同收縮動因內在經濟特征劃分31城市(略)
??一、收縮動因:資源枯竭、產業結構調整、傳統人口輸出及核心城市周邊
??依據收縮動因,可以將31個收縮城市劃分為以下4類:
??其一,資源枯竭型城市,包括鞍山、大慶、撫順、阜新、鶴崗、淮北、雞西、攀枝花、石嘴山、烏海和營口。資源枯竭型城市大都套上了資源的“魔咒”,隨著資源趨于枯竭,產業陷入“休克式”劇烈調整,本地人口被迫向外遷移。
??其二,產業結構調整型城市,包括巴彥卓爾、赤峰、佛山、衡陽、佳木斯、洛陽、三明、沈陽、通化和長治。在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的過程中,產業人口結構隨之動態優化調整,傳統產業人口向外遷移,新興產業人口則逐步聚集,階段性出現城區人口總量凈流出的局面。
??其三,傳統人口輸出型城市,包括白城、達州、嘉峪關、揭陽、金昌、遂寧和中衛。受限于產業基礎薄弱、經濟欠發達,傳統人口輸出型城市頗有“甘為他人做嫁衣”的味道,本地人口不斷向周邊省市以及經濟發達地區聚集。
??其四,核心城市周邊衛星城市,包括嘉興、遼陽和玉溪。這類衛星城市大都在核心城市“1小時通勤圈”,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市政配套等多方面較核心城市皆存較大差距,疊加產業經濟的短板效應,人口長期被吸附,本地人口仍向核心城市聚集。
??二、資源枯竭型:產業被“休克”,失業率高企下人口加速外流(本節有刪減)
??資源枯竭型城市往往伴隨著產業結構“休克式”劇烈調整,原先的支柱型產業被抽離,新興替代性產業發展不振,致使GDP增長失速,乃至滑下負增長區間。而在失業率高企的作用下,本地人口加速向外遷移。
??典型如鶴崗,早先是東北重要的老工業基地,與雞西、雙鴨山、七里河并稱為“黑龍江四大媒城”。不過,產業結構過于單一化,煤炭采掘及上下游衍生產業長期占據最大的經濟比重。
??隨著煤炭資源趨于枯竭,疊加供給側改革淘汰落后產能,鶴崗產業單一化的弊端盡顯,第二產業產值由2012年170億元降至2014年81億元,累計跌幅超5成。而在煤炭這一傳統支柱型產業步入衰退期后,新興替代性產業長期缺位,第二產業產值持續低位徘徊,鶴崗已然套上了“資源魔咒”的枷鎖。
??隨著大量的落后產能陸續被關停,鶴崗失業人員明顯增多,2015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達1.8萬人。聯系到未登記的失業人員并不在少數,鶴崗實際失業人員將遠高于登記量。并且,因工作技能相較單一,失業人員再就業普遍困難,致使失業率高企。2013-2017年,鶴崗城鎮登記失業率皆超4.1%,明顯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
??三、產業結構調整型:短期陣痛性調整,長期人口虹吸效應不減(本節有刪減)
??產業結構調整型城市短期陣痛,經濟增速減速換擋,甚至階段性步入負增長區間。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到位,長期經濟發展依舊向好。尤其是二線以及強三線城市,人口虹吸效應不減,產業調整周期也相對較短。
??典型如沈陽,乃是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基地,被譽為東方的“魯爾”,重工業極其發達。
??近年來,沈陽產業結構調整漸顯成效,二產占比持續走低,三產占比則穩步提升,服務業已然成為拉動經濟平穩向好發展的核心驅動力。2013-2019年,沈陽二產占比由51.7%降至33.7%,凈減少18個百分點;三產占比則由43.8%升至61.9%,凈增加18.1個百分點。
??作為省會城市,沈陽在遼寧省具備較強吸附力,省內三四線城市外遷人口仍不斷向省會城市聚集。2012年以來,沈陽常住人口穩步提升,常住戶籍人口比皆超1.1,顯示人口虹吸效應不減。2018年以來,受惠于人才新政持續發力,沈陽戶籍人口提速增長,年均增量皆在10萬人左右,說明外來人口仍一致看好沈陽,更愿意長期落戶居住生活。
??四、傳統人口輸出型:經濟始終是短板,低收入倒逼人口加速外流(本節有刪減)
??傳統人口輸出型城市勞動力資源豐富,但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經濟短板效應明顯,居民收入水平整體偏低。因此,本地人口更愿意外出務工,人口不斷向省會城市以及經濟發達地區遷移,且有加劇的趨勢。
??典型如遂寧,乃是傳統的人口輸出型城市,百萬級勞動人口終年外出打工。
??四川省經濟可謂是成都一家獨大,成都經濟規模優勢顯著,GDP長期領跑全省。2018年,成都GDP多達15343億元,遠高于第二名綿陽2304億元。雖然遂寧位于成渝兩大核心城市輻射范圍,但經濟發展不振,2018年全市GDP1221億元,在全省21個地級市中排名倒數第8位。
??受限于經濟發展不振,疊加收入水平偏低,長期以來遂寧均是人口輸出型城市,常住戶籍人口比低于0.9,每年將近50萬戶籍人口凈流出,終年外出打工的勞動力更在百萬級。2016-2018年,遂寧常住人口由330萬人降至320萬人,兩年間常住人口凈減少約10萬人,顯示人口正加速外流。
??五、核心城市周邊型:經濟地域性倒掛,人口由主城區向郊縣轉移(本節有刪減)
??核心城市周邊衛星城市經濟基本面地域性倒掛,緊鄰核心城市的下轄郊縣更能享受一體化規劃利好,人口吸附力較強,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居民也有著更高的收入水平;相對遠離核心城市的主城區一體化規劃利好程度有限,人口吸附力、經濟以及居民收入水平遠不及下轄郊縣。
??典型如嘉興,地處上海與杭州兩大核心城市中間,隸屬于環滬、環杭1小時通勤圈。
??分區域來看,嘉興主城區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并無核心支柱型產業,下轄郊縣產業基礎相對堅實,海寧、桐鄉皆匯集了皮革、化纖等特色支柱型產業。2018年,海寧、桐鄉經濟規模優勢明顯,GDP總量均在900億元左右,南湖區、秀洲區經濟規模稍遜一籌,GDP總量僅在600億元左右。
??正由于各區縣產業能級、經濟發展水平皆存在較大差距,居民收入水平更是差距明顯。2018年,海寧居民收入高居全市首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達60600元,其次分別為海鹽、嘉善和平湖,人均可支配收入皆超58000元,桐鄉略低,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6707元。反觀南湖區、秀洲區居民收入水平明顯偏低,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在52000元左右,遠不及下轄郊縣。
??嘉興人口呈“發散式”聚向,意即下轄郊縣人口虹吸效應明顯,人口從主城區向下轄郊縣轉移。2018年,海寧、桐鄉人口更具規模優勢,戶籍人口都在900萬人左右,南湖區、秀洲區人口規模略顯偏低,戶籍人口均在600萬人左右,甚至不及平湖。
??04
??四大基本面:
??剖析樣本城市研判收縮型城市樓市特征及前景(略)
??一、資源枯竭型:就業缺失、人口外流,購房需求衰竭使樓市步入衰退(略)
??1、市場規模:樓市步入衰退期,成交量價持續低位運行
??長期以來,鶴崗房地產市場異常低迷,成交面積持續低位運行。2016年以來,鶴崗樓市成交持續縮量,年均商品房成交面積基本維持在10萬平方米左右,真實反映房地產市場已然步入衰退期,市場需求明顯不濟。2018年,商品房成交1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
??與此同時,鶴崗房價長期低位運行,商品房成交均價基本維持在3000元/平方米附近窄幅波動。而在2016年三四線城市市場全面轉暖、房價普漲的大背景下,鶴崗房價卻不升反降。2018年,商品房成交均價降至2941元/平方米,同比下跌3%。
??值得擔憂的是,即使打折降價,鶴崗購房需求并未有所提振,成交面積依舊維持在較低水平。
??2、潛在供應:土地消化周期長期超3年,去化壓力不容小覷(略)
??3、潛在需求:本地人口加速外流,潛在購房需求陷入衰竭
??受困于煤炭資源枯竭,產業結構“休克式”劇烈調整,鶴崗本地人口被迫加速外流。2009年-2018年,鶴崗戶籍人口從109.4萬人降至99.5萬人,十年間戶籍人口凈減少約9.9萬人。2015年以來,鶴崗本地人口漸有加速外流的趨勢,戶籍人口凈減少量穩步提升。尤其是2017年,戶籍人口降至101萬人,同比凈減少約3萬人。受此影響,鶴崗潛在購房需求持續衰竭,樓市成交規模大概率仍將持續低位運行。
??4、支付能力:房價收入比持續下移,但實際支付能力有限(略)
??二、產業結構調整型:產業、人才騰挪成敗與否是關鍵,未來仍有增長可能(略)
??1、市場規模:樓市有所回暖,成交量價穩步提升(略)
??2、潛在供應:有序供地下長期去化壓力大幅緩解(略)
??3、潛在需求:新晉落戶人口提速增長,潛在購房需求可觀
??2018年以來,在經歷了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后,沈陽人口快速上漲,潛在增量購房需求較為可觀。一方面,沈陽常住人口穩步提升,尤其是2018年,常住人口同比增長2.2萬人。另一方面,沈陽人才政策成效顯著,戶籍人口提升增長,年均戶籍人口增量都在10萬人左右。鑒于新晉落戶人口購房意愿較強,潛在增量購房需求十分可觀。
??4、支付能力:房價收入比略高,市場購買力并未明顯透支(略)
??三、傳統人口輸出型:潛在自住需求及購買力皆不濟,樓市步入瓶頸期(略)
??1、市場規模:樓市步入瓶頸期,成交規模增長上限盡顯(略)
??2、潛在供應:供地略顯過量,長期去化壓力仍有隱憂(略)
??3、潛在需求:凈遷出人口持續提升,潛在購房需求增長受限
??揭陽乃是傳統的人口輸出型城市,本地人口長期凈流出。2014年以來,受限于產業經濟發展不振,揭陽對周邊省市的人口吸附力持續下降,遷入人口大幅減少,遷出人口卻穩步提升。2018年,揭陽遷入人口降至4.34萬人,較2014年減少52%,遷出人口升至11.8萬人,較2014年增加47%。上述兩方面因素共同導致揭陽凈遷出人口持續提升,2015年-2018年累計凈遷出人口多達26.44萬人。受此影響,揭陽潛在購房需求增長明顯受限,成交規模進一步上行空間也將非常有限。
??4、支付能力:房價收入比突破合理區間,購買力明顯不濟
??揭陽居民收入水平明顯偏低,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至26746元,遠低于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而在前期房價快速上漲的作用下,揭陽房價收入比持續提升,2019年進一步升至7.7,顯示本地居民購買力明顯不濟,相較低廉的收入水平實難承受高額的購房消費支出,尤其是低收入群體買房貴且難等問題愈加突出。
??四、核心城市周邊型:產業吸附與核心外溢需求支撐,樓市現周期性行情(略)
??1、市場規模:在調控政策打壓下樓市進入平穩期
??嘉興樓市呈明顯的外溢型市場特征,即市場行情并不完全獨立,而是與核心城市上海的政策松緊及市場冷暖密切相關。譬如,2016年嘉興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升至432萬平方米的歷史高位,同比實現翻番,主要原因在于同年3月“滬九條”的橫空出世,非上海戶籍購房條件由“社保在3年內在累計繳納2年以上”調整為“自購房之日前連續繳納滿5年”,嚴苛的限購條件致使大量需求外溢至嘉興。2017年以來,在限購、限貸政策打壓下,嘉興房地產市場逐步降溫,成交規模趨于穩定。
??2、潛在供應:宅地供應持續偏緊,長期去化壓力可控(略)
??3、潛在需求:常住人口穩步提升,潛在內生性、外溢性需求充足(略)
??4、支付能力:房價收入比偏高,外溢客群購買力仍堅挺(本節有刪減)
??受限于近年來房價快速上漲,嘉興本地置業客群購買力明顯透支,房價收入比在2016年、2017年間出現躍升,2019年更是升至9.4高位,明顯高于合理區間。不過,上海外溢置業客群購買力依舊堅挺。2019年,上海房價收入比高達16.6,但假使外溢至嘉興購房,房價收入比則降至7.1,仍處合理區間。因此,嘉興仍能吸引大批上海外溢的低層剛需以及投資性需求,且外溢客群普遍有著較強購買力。
??05
??總結
??更看好產業調整與核心城市周邊城市樓市前景(略)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樓市前景堪憂,傳統人口輸出型城市也不容樂觀
??以鶴崗為代表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房地產市場前景堪憂,受限于產業結構“休克式”劇烈調整,失業率高企下本地人口加速外流,潛在購房需求已然陷入衰竭,房地產市場更是步入衰退期,成交量價大概率將持續低位運行。并且,資源枯竭型城市土地財政依賴度較高,供地長期過量,長期去化壓力著實不容小覷。
??以揭陽為代表的傳統人口輸出型城市房地產市場前景仍不容樂觀,受限于經濟短板效應,居民收入水平明顯偏低,本地人口持續凈流出,潛在購房需求增長受限。而在房價快速上漲的作用下,市場購買力明顯不濟,房地產市場步入瓶頸期,成交規模進一步提升空間有限。并且,傳統人口輸出型城市存在供地過量的市場慣例,長期去化壓力仍有隱憂。
??二、產業結構調整及核心城市周邊城市短期謹慎、長期仍有結構性機會
??產業結構調整型城市房地產市場前景短期謹慎樂觀,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階段性調整陣痛期,經濟增速減速換擋,勞動力供需不匹配也易誘發摩擦性失業,或多或少將波及潛在購房需求及購買力。其中,以沈陽為代表的經濟基本面相較出眾的二線以及強三線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基本到位后人口虹吸效應不減,增量剛需以及存量改善性需求依舊堅挺,市場前景著實可期。
??短期內,以嘉興為代表的核心城市周邊衛星城市房地產市場更易受調控政策、核心城市市場周期影響,一旦調控政策持續發力,市場必然明顯降溫。而在房價快速上漲的作用下,衛星城市本地客群購買力明顯透支,其對核心城市外溢客群的依賴度更是有增無減。長期來看,在一系列政策利好加持下,核心城市與衛星城市之間的市場價值將重構,具體涉及產業協作互補、經濟聯動發展、人口雙向流動等多領域。而在高科創產業加速引進、高素質人才大量導入的作用下,衛星城市市場前景仍可高看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