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15:18:27來源:貝殼研究院
商品房交易風險大?收好這份《新房購買五大避坑指南》
??買房一直是國人安居樂業的大事,伴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樓市在“金九銀十”也基本恢復了往年的熱度。然而,面對海量新房盤源,經驗較少的購房者對于新房購買風險認知不足,既容易蒙受損失,也模糊了心目中家的模樣。據貝殼研究院統計,從2017年至2019年,關于商品房購買合同的民事糾紛共計34萬余起,且呈逐年上升走勢,2019年已上升至12萬余起。
??那么,如何為購房者鋪平安家之路。近日,貝殼研究院發布《新房購買五大避坑指南》,從房源信息、證件、過當承諾等維度幫助用戶規避新房購買風險。
??指南一:源頭避險有必要
??如今,購房者買房首先會在網上搜索房源信息,時常會被“步行5分鐘到達某商圈“、“緊鄰地鐵站”等信息吸引,而這很可能是為了吸引用戶看房的噱頭,事實可能并非如此。這種風險從源頭上有可能避免,購房者在看房前可以在地圖上輸入起點和終點,親自查詢,做到心中有數。建議盡量選擇口碑較好、具有一定規模,后續服務能夠得到保障的第三方房產信息平臺,從源頭剔除掉虛假信息。
??指南二:廣告信息慎對待
??近年來,購房者因為過分相信開發商的廣告而踩坑的現象屢見不鮮,如開發商將僅剩15年產權年限的 “辦公、商業服務”用途的商業用房,包裝為“公寓”產品進行出售,與土地使用權證及商品房預售證中寫明的用途不符。為了避免這種現象,保障購房者權益。建議購房者在簽訂合同前一定要對該項目《商品房預售(銷售)許可證》等售賣資格上所標注的房屋用途進行核驗。
??指南三:認準五證很關鍵
??關于商品房五證,即《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國有土地使用證》、《商品房預售(銷售)許可證》。購房者都知道五證不全的房子要慎買,但其中原因頗為復雜。
??首先,部分開發商存在資金鏈斷裂,房屋爛尾的風險。其次,缺少法律保護,無法向開發商追責。以某開發商為例,其在未取得預售證的情況下,就銷售了某小區的一、二期產品后,擅自變更規劃,對其中兩棟樓批五層建七層;另外,該小區物業公司未與業主委員會簽訂服務合同,物業公司曾對欠交水、電費的業主實施斷水、斷電,并與業主多次發生暴力沖突。項目五證不全,可能導致開發商與客戶簽署的購房合同無效,在發生糾紛時,客戶無法有效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再次,開發商在開發一個項目時,常常是分期開發,如所購買的樓棟未包含在預售范圍之內,也屬于五證不全。這就要求購房者在買房前一定要仔細核查五證信息:(1)看五證,需重點關注《商品房預售(銷售)許可證》;(2)看用途:住宅、辦公等;(3)看預售范圍:單個項目的預售許可證一般分批發放,預售范圍應包含購買房屋所在樓棟。
??其實,為了規避風險,可以提前通過“天眼查”、“企查查”等渠道查詢開發商的資信情況,其中包含開發商的涉訴情況、被執行情況、股權出質情況、新聞輿情等等,建議盡量選擇品牌開發商,會對后續的運營管理提供一定的保障。
??指南四:不利因素需關注
??在售樓處,需重點關注公示區的紅線(房地產項目用地范圍的邊界)內外不利因素,包括噪聲、異味、輻射、禁忌以及環境變遷等。
??事實上,國家要求商品房銷售現場必須要將項目的不利因素展示給購房人,但也有開發商打一些擦邊球,那么作為購房者,買房時就要做到多看——看銷售現場不利因素公示牌;多問——主動詢問不利因素有哪些等。
??指南五:過度承諾勿輕信
??開發商或受外界不可抗力影響,或為了推售房源,有時會承諾一些未來有可能無法兌現的事,例如:配套承諾難兌現:學區、醫療等配套在交房后未兌現,這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展示承諾難兌現:園區、會所、樣板間、精裝修等展示區的品質、尺寸、用途、交付標準在后期交房時難兌現等;交房時間難兌現:交房時間晚于承諾時間;園區物業難兌現:物業與承諾的物業不匹配,或后期更換物業公司。
??作為購房者,需要將這些風險進行前置評估,盡量將關注的問題融入購房合同;另外,對于違約后該如何處理的情形,須有明確的條款說明,以免開發商違約卻無法追究其責任。
??面對市場上剛需購房、改善性換房等諸多需求,貝殼研究院認為,購房者需要對潛在風險做到心中有數、對關鍵信息做到提前確認、對必要條款做到合同落實。對風險進行提前預估,并對風險進行排序,才能合理規避風險,住進安心好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