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琳2021-01-08 16:37:11來源:貝殼研究院
??前言
??城市化是人口、土地、產業三要素在城市空間中不斷匹配平衡的過程。世界級城市群人口城市化都經歷了相近的發展路徑,即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過程,逐漸由大城市人口集中聚集向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轉變。其中,人口流動遷移對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產生重要影響。刻畫人口的流動對于理解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現狀、空間路徑、動力機制及發展趨勢有重要作用。
??流動人口新進入城市的居住需求主流途徑為租房。因此,本研究以長三角城市群為觀察對象、以非本地租賃人群作為流動人口樣本,結合租房人群戶籍,嘗試描述長三角城市群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各級城市人口吸納能力、核心城市返遷特征,為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提供有益的數據探索。
??流動人口規模止漲,“城城流動”將成為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進程,人口大規模流動,從1982年的不到700萬人到2011年增長至2.3億人,占全國人口比重由0.7%增長至17.1%。隨后流動人口規模止漲,2019年同比略有下降,為2.36億人。
??從路徑結構來看,鄉城[1]流動人口絕對規模增加,占比在2010年達到峰值63.3%,隨后下降至2015年為48.9%。城城流動占比自2000年20.9%持續增長至2015年達到37.9%。一方面,體現出人口返遷及轉向流動活躍。另一方面,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部分農村地區就地城鎮化,導致鄉城流動變為城城流動。
??從空間分布來看,36.2%的流動人口聚集在長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三大城市群,13.9%聚集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城[2]。
??在可預見的未來,流動人口在預期收入差及城市公共配套及服務推力作用下,人口流動將持續活躍流動于城市群各級城市之間,“城城流動”將成為主要流動類型。聚焦長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城市化空間路徑、各級城市人口吸納能力、核心城市返遷特征觀察如下:
??[1] 地域劃分為城鎮、鄉村。“鄉城流動”指鄉村向城鎮流動、“城城流動”指城鎮向城鎮流動、“鄉鄉流動”指鄉村向鄉村流動、“城鄉流動”指城鎮向鄉村流動。
??[2] 數據來源:《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
??城鎮化率70%為分水嶺,人口吸引力分三級
??長三角城市群下轄27城市常住人口體量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異較大。總量來看,上海市最高,達2424萬人口,是總量最小的舟山市(117萬)的近21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來看,上海市最高,為88%,最低為安慶市50%。觀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人口凈流入[3]關系發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0%近乎為人口凈流入/流出分水嶺。從2018年數據來看,凈流入人口量最大為上海市,凈流入1101萬人,長三角凈流出人口體量最大城市為鹽城市,其次為安慶市。
??[3] 人口凈流入/流出量=常住人口-戶籍人口
??說明:藍色系城市為人口凈流入城市,橙色系城市為人口凈流出城市;人口凈流入/流出計算公式為:人口凈流入/流出量=常住人口-戶籍人口,正數則為凈流入、負數則為凈流出;人口凈流入流出計算數據為2018年統計數據;城市標記圖表圓圈大小為常住人口總量;圖中常住人口總量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2019年統計數據。
??城市群整體來看,自2015年起,五年常住人口累計增幅3%以下、3-5%、5%以上城市數量結構關系為5:3:1,超8成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幅低于1%。
??2014年-2018年,連續5年年均凈流入人口大于100萬城市,包括上海、南京、無錫、蘇州、杭州、寧波、嘉興,共計7個。連續5年人口凈流出城市,包括南通、揚州、泰州、蕪湖、安慶、滁州、池州、宣城,共計8個。
??基于人口凈流入體量,結合城市群下轄城市行政結構,選取上海、杭州、蘇州、合肥為樣本城市,以外埠租房人群作為流動人口樣本,進行流入地結構分析,有如下發現:
??上海
??外地租客占8成,人口總量及流入結構已基本穩定
??上海為全國級流入城市,外地人口租客占比近8成。根據貝殼租賃客戶數據觀察,按租客戶籍所在省份來看,來自江蘇、安徽占比較高,分別為12%、11%,河南省占比超過浙江,占到7%。14年至17年,常住人口總量穩定,本地戶籍租客占比由30%下降至近2成,2017年至今租客來源地結構基本保持穩定,各省占比年度浮動均在2個百分點以內。
??杭州
??人口增幅最大,城市群內租客占5成
??2015年至2019年常住人口總量增幅,杭州領跑長三角,增幅達15%。從吸納人口范圍來看,杭州屬于城市群級流入城市,滬浙江皖四省租客占比逾5成。從城市群范圍內,租客戶籍城市結構來看,主要來自同省二、三線城市,包括溫州、紹興、臺州。
??說明:城市范圍為長三角城市群下轄27城;同色表示所屬同省份;標簽為租客戶籍占比,圖中所示租客戶籍來源27城占比,合計100%;半徑為租戶戶籍地占比排序(降序)。
??蘇州
??流動人口主要來自城市群內三四線城市
??自2011年以來常住人口總量基本穩定,累計增幅2.2%。從吸納人口范圍來看,蘇州屬于城市群級流入城市,城市群滬浙江皖四省租客占比接近6成。從戶籍城市結構來看,流動人口主要來自同省三、四線,以鹽城、南通市為代表的,占比分別達到20%、11%。
??合肥
??省級流入城市,同省戶籍租客占比超8成
??合肥常住人口總量持續小幅增長,自2015年累計增長5%。作為省級流入城市,同省戶籍租客占比82%,其中合肥本市租客僅占19%,其余63%租客主要來自同省,以六安、安慶、阜陽、巢湖為代表的三、四線城市。
??整體
??人口持續向城市群級、省級吸引力城市流動
??從空間形態來看,人口不斷由城市群外圍向中心集聚。從結合時間周期的人口流向城市來看,全國級城市上海常住人口總量、凈流入人口規模、租客戶籍結構基本穩定,人口持續向城市群級、省級人口吸引力城市流動。杭州、蘇州外省戶籍租客占比,5年累計分別增加12個百分點、6個百分點,來自安徽、河南人口占比顯著提升。
??上海留居率高于城市群水平,浙江、江蘇人返遷率更高
??根據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五大城市群五年及以下平均返遷率超過五成。流動人口的長久穩定留居并實現舉家遷移,是保持并提高其勞動參與率、對所在城市釋放人口紅利的前提。
??本研究以上海為觀察對象,以租客戶籍信息代替最初始人口流出地,通過匹配2016年租住于上海租客的當前所在定位,對人口返遷情況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說明:左側為2016年租住于上海的租房人戶籍地省份,右側為該租客當前所在定位省份,連線代表一組有效定位匹配信息,有效樣本量N=11870。
??首先,上海市流動人口五年留居率73.2%,高于長三角整體水平50.32%。第二,城市群級人口流入城市,其回流率亦處于較高水平。浙江省回流比例超過2成,約為河南省回的3倍。江蘇省回流比例16%,約為安徽省的2倍。第三,除回流向戶籍所在地以外,北京、廣東等全國級人口吸引強省(市)仍為熱門流向目的地。
??落戶制度密集發布,中間城市人口競爭將加劇
??根據地級城市市轄區流動人口就業規模,對全國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中的285個地級市進行由高到低排序分組,結合2005、2010兩時點形成分類矩陣,觀察發現兩端城市穩定、中間城市競爭激烈。
??說明:一類城市表示流動人口規模最大的20%的城市,五類城市表示流動人口規模最小的20%的城市。
??今年落戶制度密集發布,各城市 “搶人大戰”激烈。政策背景回溯至2016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今年4月發改委印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通知》,提出“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點人群落戶限制”。截止2020年12月21日,全國共計46城69次出臺落戶類政策,其中全面放寬的城市約占47.8%。
??伴隨落戶門檻的全面降低,預計人口將加大流動,流動自由度提升,流動人口“用腳投票”將使得“中間城市”人口競爭進一步加劇。
??一方面,進入城市的“新本地家庭”帶來的新增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配套、服務、居住需求需提前配置。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動而出現的兩極分化,對于流出城市而言,需要關注潛在風險,做好民生保障和社會政策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