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楊春、吳嘉茗、周奇2022-05-30 11:08:59
??和首輪土拍相比,廈門第二輪集中土拍熱度明顯降溫,9宗成交地塊中僅觸頂成交1宗,平均溢價率僅為1.4%,較首輪下降了5.4個百分點;福州土拍也涼意十足,整體溢價率降至2%,達到集中供地以來溢價率最低水平。
??廈門:二輪土拍熱度較首輪降溫
??拿地房企清一色為央國企
??由于廈門2022年第一輪集中土拍熱度較去年第三批次明顯回暖,因此廈門并未選擇進一步放松出讓規則,且在供應結構上更偏向于島外。受此影響,廈門第二輪集中土拍熱度較首輪出現下滑,10幅地中有1宗流拍,成交的9宗地中搖號成交1幅,其余多為低溢價或底價成交,平均溢價率僅為1.4%。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拿地企業也全部以央國企為主,民企未競得任何地塊。
??一、第二批次僅1幅地塊搖號成交,整體熱度較首輪明顯下降
??從最終成交表現來看,廈門此次集中供地熱度較首批次降溫顯著。推出的10宗地中僅搖號成交1幅,溢價成交3幅,平均溢價率為1.4%,較首批次下降了5.4個百分點。
??不過,分區域來看,島內地塊競拍熱度仍要稍高于島外。具體而言:
??島內出讓地塊均溢價成交,仍留有一定競拍熱度。其中湖里P09、P11地塊成交溢價率較高,分別為4.3%和4.2%,思明湖濱P12地塊因為有一定的商辦比例要求,成交溢價率較低,僅有0.5%。值得注意的是,和首輪相比,島內二輪競拍熱度明顯下滑:3幅地無一宗地觸頂成交,平均溢價率僅為2.1%,較首批次島內平均8.6%的溢價率大降6.5個百分點。
??島外地塊競拍熱度分化明顯,多數地塊以底價成交,僅1幅地溢價成交。6幅成交地塊中,翔安區3宗、海滄區2宗地塊均為底價成交,溢價成交的地塊僅有1幅,為集美新城2022JP10地塊,亦是此次廈門唯一搖號成交的地塊。該宗地吸引了14家房企參拍,是廈門此次出讓地塊中參拍房企數量最多的地塊。該宗地之所以競拍熱度較高,除了優越的區位外,還和其周邊樓市表現相對較佳有關。宗地所在的集美文教片區是廈門島外置業熱點片區之一,片區內置業需求比較活躍,在售新房項目較少,且一二手房價格有一定的倒掛空間,未來入市去化壓力較輕。同時,該地塊體量小,開發周期短,更容易實現高周轉,因而備受房企青睞。此外,位于同安西湖片區的同安區T2022P04地塊因地理位置較偏、周邊配套有待完善而無房企競拍,最終遭遇流拍。
??二、盈利空間保持充裕,警惕成交放緩帶來的去化隱憂
??盈利空間方面,由于廈門此次土拍規則仍較為寬松,加之競拍熱度下滑,拿地成本也在降低。因此,此次集中供地的利潤空間也較2022年第一批次有所提升。具體來看。此次廈門成交宅地的平均地房比為0.57,較首輪下降了2個百分點;房地價差也進一步拉大至19777元/平方米,項目利潤空間維持在充裕水平。
??以島內3幅成交地塊為例。除湖里區P09地塊因須配建1.08萬平方米租賃住房導致拿地成本上升、實際地房比達0.73以外,湖里區P11地塊和思明湖濱P12地塊的地房比均未超過0.7;且從房地價差空間來看,3宗地的房地價差均在2萬元/平方米左右,利潤空間十分充裕。
??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廈門商品住宅去化仍存在一定的挑戰。與去年第四季度月均成交規模相比,2022年前4月廈門商品住宅月均成交規模仍僅有13.9萬平方米,較去年第四季度約有26%的差距。在此影響下,廈門的商品住宅去化周期也明顯拉長:至4月底,其商品住宅消化周期達27.5個月,較去年同期大幅攀升。
??也正因此,廈門于土拍前夕放寬了購房政策,本地戶籍二孩以上家庭可購三套房,非本地戶籍繳納6個月社保即可在島外購房,條件較此前明顯松動。但由于具體細則尚未落地,加之近期因疫情影響、居民購房觀望情緒濃厚,政策實施效果仍有待評估。
??三、二輪拿地房企清一色為央、國企,建發成為兩輪土拍最大贏家
??和首輪集中土拍相比,廈門第二輪集中土拍民企仍然未有絲毫起色。首輪土拍中尚有2幅地由民企競得,而第二輪集中成交地塊的拿地企業均為本地國企或央企,央國企占比100%。其中,本地國企為拿地主力,9宗成交地塊中6宗由本地國企競得,由軌交、建發、國貿和聯發分食,總金額達146.4億元,占成交總金額的74%。余下3幅地則由保利和華潤分別競得,其中保利以17.9億元的總價拿地翔安區X2022P01,還以10.3億元的總價成功搖中集美區2022JP10地塊。
??綜合前兩輪集中土拍企業拿地情況來看,建發成為最大贏家,成交金額和拿地幅數均位列第一,以145.3億元的總價成功斬獲5幅,持續深耕廈門,本土規模優勢進一步擴大。
??福州:整體溢價率降至集中供地以來最低
??民企持續“隱身”
??福州土拍熱度延續了去年第三輪以來的低位,盡管晉安區出讓多宗優質宅地,對房企拿地的積極性也并未產生明顯提振,3宗小型宅地搖號成交,3宗地塊流拍,地塊間冷熱分布不均;拿地房企仍然以國企央企和地方平臺公司為主,民企持續隱身。
??一、第二輪供應總量下調但質量較優,晉安區成為供地主力區域
??福州本輪含宅用地供應量與今年首輪相比有所下調,本輪共掛牌14宗含宅用地,較首輪減少4宗,總建筑面積約為82萬平方米,較首輪下降32%。
??從區域分布來看,老五區中僅有晉安區和倉山區有宅地供應,晉安區本次供應含宅用地達10宗,總建面接近50萬平方米,占本次出讓含宅地塊總建面的60%,成為本次土拍的主力區域;而馬尾、臺江和鼓樓區本輪無土地供應,另外長樂區本次出讓2宗地塊,其中1宗為含宅用地。
??而本輪福州供應地塊整體質量較優,14宗含宅地塊中有11宗位于福州三環內,位置相對較為中心,其中5宗位于晉安湖公園旁,周邊已有較多住宅項目在售,包括建發養云二期、中海晉安湖叁號院等,板塊內居住氛圍濃厚,且有晉安湖公園、鶴林生態公園等景觀資源加持,是本次供應宅地最受關注地塊。
??值得一提的是,晉安湖公園周邊的2022-18號地塊在福州的首輪土拍中撤牌,本輪重新再掛牌后,起拍價從32.51億元下降至24.56億元,最高限價28.24億元,比首輪起拍價還低,起拍樓板價也從29973元/平方米降至22644元/平方米。優質地塊價格下調,可見福州政府出讓誠意之足。
??二、整體溢價率降至集中供地以來最低位,地塊熱度分化加劇
??本輪福州土拍延續了去年第三輪以來的低位運行,且整體溢價率僅有2%,較首輪再降2.2個百分點,也是福州集中供地以來整體溢價率最低的一次。
??從地塊表現來看,地塊之間的分化情況也較為嚴重,雖然整體熱度處于低位,但本次仍有3宗宅地經過觸及了最高限價、競首付比例至100%和搖號環節才得以成交,分別為晉安湖周邊的2022-25號和2022-26號地塊,以及2022-29號純租賃用地。
??本次搖號成交幾宗地塊,不但具備區位優勢和價格優勢,且總價較低,晉安湖兩宗地最高限價分別為4.43億和4.6億元,對房企來說即使一次性付清土地款,現金流壓力也較低;29號純租賃用地總價僅為0.49億元,樓板價僅為2865元/平方米,即使作為自持的租賃物業,其后續經營性現金流回正所需要的周期也較短。
??與此同時,本輪還有3宗含宅地塊遭遇流拍,分別為2022-19號、2022-21號和2022-28號地塊。這三宗地塊從條件并無明顯弱勢,21號地塊還位于晉安湖周邊,出讓樓板價與本次同板塊內的地價相近,10號、28號地塊雖然有商業、安置房配建要求,但是政府回購價格與土地成本之間仍有8000元/平方米的價差,足以覆蓋建安成本。因此這三宗地的流拍,一方面原因可能是總價較高(19號和21號地塊起拍價分別為17.53億和13.35億元),另一原因則還是目前市場熱度低迷、房企信心不足。
??三、房地價差全部高于萬元,項目盈利空間較高
??本輪成功出讓的11宗含宅用地中,除1宗純租賃用地和1宗長樂區宅地無銷售指導價以外,其他9宗地塊均有銷售限價。
??整體來看福州本輪土拍的盈利空間較高,對比土地成交樓板價與銷售指導價來看,普遍地價房價比都在0.4以上,但房價與地價差都超過10000元/平方米,足夠覆蓋建安成本。
??其中晉安區2022-27號地塊,成交樓板價僅為6206元/平方米,地塊商品住宅銷售指導價為26000元/平方米,需要配建的59575萬平方米安置型商品房由政府以14178元/平方米均價回購,回購價與土地成本之間也有8000元/平方米的價差,雖然地塊還需要配建20000平方米的自持租賃用房,但整體盈利空間較為可觀。
??四、國企與地方平臺繼續托底,民企存在感微弱
??拿地房企方面,福州本輪土拍也延續了此前國企央企與地方平臺公司托底的格局,民企存在非常微弱。本輪成交的11宗含宅用地中,僅有長樂區1宗宅地由本土民企福建迪鑫正東啟辰置業競得,而主城區4區中的所有宅地,均被國企央企和地方平臺公司競得,未來民企在福州市場要分一杯羹的難度持續增加。
??來自廈門的國企建發、國貿在本次土拍中表現突出,廈門建發搖號競得兩宗晉安湖周邊宅地,總價9.03億元,成為本次土拍最大贏家;廈門國貿拿下晉安湖周邊另一宗宅地,總價24.56億元,是本次土拍中總價最高的地塊;此外龍頭房企保利以8.12億元競得晉安區2022-24號地塊,溢價率6%。
??地方平臺公司中,福州市城鄉建總集團、福州左??毓筛髂孟?宗宅地,福州新區發展和榕發置業各拿下1宗宅地,從幅數來看,地方平臺公司拿地占比超過50%。
??綜合而言,廈門和福州的第二輪集中供地熱度雙雙下降,廈門主要是受到供應結構的影響,島外用地對房企吸引力明顯不如島內地塊,而福州在出讓了部分優質地塊后,依然產生流拍現象,土地市場涼意更加明顯。兩個城市拿地房企都以國企央企、地方平臺為主,廈門建發在兩城土拍中均成為最大贏家。
??雖然近期不少城市在樓市、地市方面都釋出一定的利好,限購條件多有放寬,但是在近期疫情影響下,經濟形勢仍不樂觀,客戶、房企的投資信心都仍需要時間修復,短期內政策利好對土地市場的影響還未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