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6 09:55:55
2014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新一屆中央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完善住房保障機制……以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為目標……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為保障房建設提供長期穩定、成本適當的資金支持”。
與以往年度相比,新一屆政府的工作報告沒有在大標題中提及房地產調控相關內容,突出了完善住房保障機制,表明新一屆政府市場化的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更加明確,期望通過增加供應等手段解決目前房地產市場所存在問題。
根據此次政府工作報告規劃,今年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00萬套以上,較上年底計劃的600萬套有所增加,表明保障房建設仍將繼續加快,另外工作報告提出“創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資機制和工具,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為保障房建設提供長期穩定、成本適當的資金支持”,預計后續相關部門將出臺配套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開發企業創新投融資機制,并拓寬融資渠道。在相關資金措施支持下,2014年保障房建設有望加速推進。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弱化調控,提出“完善住房保障機制”,并上調了本年保障房開工計劃
2014年3月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了《國務院關于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在第八部分中,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出完善住房保障機制。
中債資信梳理了2009年以來各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房地產政策的表述,與過往年度不同的是,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沒有在大標題中提及調控相關內容,而是突出了完善住房保障機制,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建設將是2014年房地產領域的主要工作。
2008年以來,在宏觀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以及房地產調控的背景下,中國政府逐漸加大了保障房建設的力度,2008~2010年三年的保障房建設計劃分別為63萬套、387萬套和580萬套。2011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其中2011年和2012年分別投建1,000萬套和700萬套,2015年末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從保障房工程的實際建設和竣工量來看,2011年開工建設1,043萬套,竣工432萬套,較好地完成了原定計劃。為保證建設質量,并在前期已開工建設項目規模龐大、建設資金壓力大的背景下,2012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將2012年保障房的新開工和竣工目標分別調低至700萬套和500萬套。
高達106%和116%。從“十二五”前三年看,目前開工超過2,500萬套、基本建成1,500萬套,以此進度測算,整個“十二五”期間完成開工3,600萬套的初定任務是“有希望的”[1]。
2013年12月底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2014年全國保障房任務為新開工600萬套、基本建成480萬套,此次政府工作報告規劃今年新開工700萬套以上,較上年底計劃的600萬套至少增加了100萬套(主要是棚戶區改造項目增加了100萬套),表明保障房建設仍將繼續加快。
本屆政府市場化的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更加明確,致力于通過保障性住房建設實現全民住有所居;另外工作報告強調將促進保障房融資創新,預計年內保障性住房建設有望加速推進
回顧2013年,新一屆政府未對房地產市場施加明顯政策干預,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新一屆政府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思路已發生轉變。中債資信重點梳理了2013年四季度以來透露出新一屆政府“調控思路”的主要會議對房地產的相關表述(見表3)。總體來看,中債資信認為新一屆政府已明確房地產市場化調控思路,并正著手探索建立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涉及增加土地供應、加快保障房建設、推進房地產稅立法等多方面。
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以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為目標,具體通過“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應”等供應手段加大供給,體現了2013年重要會議上的“供應”和“供給”思路,通過“市場化”解決目前房地產市場所存在問題的態度進一步明確。
在房地產稅方面,在上海、重慶的試點效果并不明顯,本次工作報告提出“做好房地產稅、環境保護稅立法相關工作”,考慮到涉房稅種較多、立法程序的流程和時耗等因素,預計2014年內房地產稅仍將處于研究階段。
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創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資機制和工具,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為保障房建設提供長期穩定、成本適當的資金支持”。保障房建設最關鍵的問題是資金來源,從保障房建設的資金供應來看,除一部分來自于中央、地方政府及被保障對象外,信貸資金仍是主要來源渠道。預計隨后各相關部門將出臺配套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開發企業創新投融資機制,并拓寬融資渠道。在相關資金措施支持下,2014年保障房建設有望加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