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6 09:42:36來源:中原地產
2014年樓市風云突變。從年初的樓盤降價,到年中庫存攀升、城市間表現分化,年末又出現政策調整,全年市場表現與以往迥異。在這樣的背景下,房企應該如何拿地?在《逆周期購地更賺錢》的報告中,我們對房企購地策略曾有詳細的闡述。若以業內領先的標桿房企為考察對象,他們近年來的購地策略是如何演變的?背后又有怎樣的邏輯?讓我們跟隨10家全國性的大型房企進駐城市的步伐,來分析他們城市布局的策略變化。
房企近6年購地青睞哪些城市?
我們監測并分析48家房企在2009年至2014年購地、銷售等指標,從中篩選出10家各項指標處于第一陣營且信息公開程度較高的全國性房企,包括保利、華潤、金地、恒大、綠城、富力、萬科、雅居樂、招商、中海。
2009年至2014年間,我們選出這樣的城市:每年至少有這10家房企中的1家在當地購地,這樣我們一共得到23個城市的名單。這23個城市是這些知名房企持續看好、并穩定投入的優選城市。
經過統計發現,10家房企購地金額的78%分布在這23城市,購地建筑面積占比則為65%,也就是說,23城市占據這10家大型開發商將近三分之二的投資比重。當然,這么多開發商同時看好的城市,競爭必然也激烈,但另一方面,大型房企集中開發,也有利于區域配套的成熟和價值提升。
整體來看,最近6年間(2009-2014年)在這23個城市中,10家房企購地金額中,一二線城市的比例為42%:58%;而購地建筑面積占比分布為22%:78%。一線城市仍然占據比較大的比重。
胡煥庸線東南方始終為10房企布局重點
從城市分布來看,2009年至2014年的6年間,10家房企的購地重點均在胡煥庸線東南方。
所謂“胡煥庸線”,即地理學家胡煥庸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即“黑河—騰沖一線“。這條線從黑龍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地理結構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為主。
而從具體城市分布來看:
3城市購地金額超千億,依次排列:廣州、北京、上海;
6城市購地金額超500億,依次排列:佛山、天津、杭州、南京、深圳、重慶;
13城市購地金額超200億,依次排列:沈陽、成都、武漢、蘇州、寧波、合肥、福州、大連、青島、長沙、西安、濟南、長春;
10城市購地金額超100億,依次排列:東莞、無錫、廈門、太原、昆明、南寧、溫州、貴陽、常州、珠海。
10房企購地金額超百億的32個城市全部為一二線城市,全部分布在胡煥庸線東南側,以四大經濟圈、沿海經濟發達及省會城市為主。
6年10房企在全國各線城市購地金額的占比分別為,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32%:56%:12%。
6年購地未超百億省會城市:南昌、鄭州、西寧、海口、蘭州、烏魯木齊、拉薩、銀川、呼和浩特,這些城市房地產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將主要由當地經濟和人口增長決定。
從房地產產業集中度來看,2014年10家全國規模第一陣營的房企,僅進入全國102個城市(全國共660個城市)。單純從地域角度來看,胡煥庸線西北側擁有廣袤的土地和發展空間,但從城市規模和經濟發展程度來看,短期內大城市仍將是這些大型房企的主要戰場。
房企近6年全國購地布局發展趨勢
而從不同年份房企購地的熱點分布來看,也基本代表了這段時間內市場熱點的演變趨勢。
2009年:樓市火熱催生購地熱潮, 一線城市占據半壁江山
2009年,共有6城市購地金額過百億,依次排列:廣州、上海、杭州、重慶、佛山、北京,分布在四大經濟圈。
2009年10房企在全國各線城市購地金額的占比分別為,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44%:50%:6%。
2010年:樓市高位運行時,戰略擴張布局轉向
2010年,共有7城市購地金額過百億,依次排列: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南京、杭州、廣州,分布在三大經濟圈。
2010年10房企在全國各線城市購地金額的占比分別為,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30%:56%:14%,房企在一二線城市布局出現分化,三四線城市占比明顯提高。
新晉百億城市:南京
跌出百億城市榜單(較2009年):佛山、重慶
2011年:樓市進入冰凍期,收縮戰線過寒冬
2011年,限購政策大范圍啟動,使得僅有2城市購地金額過百億,依次排列:武漢、上海。
2011年10房企在全國各線城市購地金額的占比分別為,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23%:58%:20%,限購影響,三四線城市占比增加。
新晉百億城市:武漢
跌出百億城市榜單(較2010年):北京、天津、深圳、南京、杭州、廣州
2012年:樓市破冰回暖,深耕為主擴張謹慎
2012年,共有5城市購地金額過百億,依次排列:上海、杭州、深圳、北京、成都,分布在四大經濟圈。
2012年10房企在全國各線城市購地金額的占比分別為,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31%:58%:11%,一線回暖速度快,相應購地金額占比提升。
新晉百億城市:成都
跌出百億城市榜單(較2011年):無
2013年:樓市重回高位,大舉購地擴張
2013年,共有11城市購地金額過百億,依次排列:杭州、北京、上海、重慶、深圳、佛山、寧波、南京、合肥、長沙、大連,房企首次戰略布局深耕二線發展中城市。
2013年10房企在全國各線城市購地金額的占比分別為,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30%:59%:11%,較2012年比例維持不變。
新晉百億城市:大連,合肥、長沙、寧波,內陸經濟欠發達省會城市或沿海經濟發達城市。
跌出百億城市榜單(較2012年):成都
2014年:樓市進入僵持期,一批二線發展中城市獲青睞
2014年,共有7城市購地金額過百億,依次排列:廣州、北京、上海、佛山、天津、南京、福州。
2014年10房企在全國各線城市購地金額的占比分別為,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35%:50%:14%
新晉百億城市:福州,沿海經濟發達城市。
跌出百億城市榜單(較2013年):大連、沈陽、合肥、寧波、成都、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