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資委協會辦副主任張濤演講
張濤:與會各位領導、各位同志大家!論壇是我們交流主張、碰撞思想、探索真理的重要思想平臺,房地產業發展水平是國家建設現代化程度一個重要標志,對改善民生條件、支撐經濟的戰略增長和促進社會文明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講誠信是這個特殊重要行業健康運行的內在保障,是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永恒話題。充當推動主體,開展行業誠信建設,是當前全面協調推進社會信用建設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徑。方式不可替代,作用要充分肯定,為此我們要向中國房地產協會、行業信用體系建設論壇在今天的隆重舉辦表示祝賀。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是我國房地產行業代表性、自律性組織,有責任、有作為,引領行業進步、構建社會和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適應時代要求和行業健康發展需要,中國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規范,正是責任擔當和作為的重要表現。
馬克思說協同就是生產力,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在當前必須堅持全面協調推進,在政府主導下實現社會共同參與,形成社會共建發展格局,這是我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和我國信用建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成為構建我國社會信用建設新局面的發展共識和共同要求。
我談兩個方面的基本看法:
第一,行業組織參與社會誠信工程,充當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推動主體是轉型時期,創新社會管理的需要,是行業組織在新形勢下應有的責任擔當,政府是履行公共管理,發揮宏觀層面的監管,企業是配置資源創造價值,承載經濟增長,創新經濟發展的主體。在國家政策指引下發揮微觀運行和發展的作用,行業組織等社會第三部門則發揮服務和協調作用,政府微觀職能要落地,企業微觀發展要引領,從行業角度依靠行業發揮作用。行業協會按照市場化原則發揮作用,要借鑒市場經濟去行政化的,吸取自然高效的原則和呼喚法制,通過行業自律做符合市場經濟要求,促進行業整體進步的事情。黨的十八大提出推進社會組織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政策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現代社會組織主體,通過體制松綁推動機制更新。
時代要求行業協會要適應改革,更要求真誠有效措施,行業協會在當前面臨雙重形勢和任務,一是積極適應自身的管理制度改革,要加快實現政策分開,加強自治管理,進一步完善協會的法人治理,管自治管理的內部重要事務。二是在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當中勇于擔當,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進一步高質量的做好行業基礎工作,為企業和行業政府提供更好的基礎服務。要在轉型的關鍵轉變、標準執行、信息化服務和企業文化建設、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以及政策推動等方面積極搭建服務平臺,切實發揮引領和促進作用。社會信用建設是一件大的工程,行業協會要在現代治理機構中積極充當行業建設的角色,房地產有自身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成就巨大,但社會需求與供給矛盾需求情況復雜,房屋質量、銷售信息、公開透明程度、開發建設中的資源環境保護等也一度存在問題。開發建設和銷售企業及從業人員的誠信態度也有很大差異,對行業公信力和行業健康發展形成挑戰
中國房地產行業為加強行業建設,規范企業和人員從業行為,制定和推動房地產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準則,房地產開發企業自律公約等行業自律規范,積極開展企業信用評價,加強行業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培養,推進行業誠信素質和信用水平的整體提高,為維護房地產市場秩序,規范經營行為促進房地產的持續發展作出努力。
在社會整體層面,體現了行業組織再全面協調信用建設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廣大行業組織再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有效責任擔當。
社會信用建設的全面協調推動需要全社會的理解和共識,要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加快實現共治和社會共同推動的良好發展局面。有人說當下的中國社會誠信問題怎么抓都不為過,也有人說中國的社會誠信作為問題已經到了谷底,要有信心,我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
一,要時刻理解誠信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重要保障,被稱作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石,是人類社會生活可持續長效機制的根,誠信的作用無處不在,自然人作為生產勞動的主體作用,要對他人講誠信,法人作為社會的功能組織,要對市場、對消費者和所有利益相關方講誠信。政府要對自己的職能和服務對象講誠信,執政黨要對人民講誠信,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已經成為公民良好形象和可信賴的第二張名片。人們越來越感受到誠信的重要,無時無刻不在強調誠信,對誠信的需要和依賴。全體社會成員都講誠信,社會的健康運行有了真正的社會維護,發展真正可以持續。
要把握誠信建設的基本方法,有很多人不知道在情況下有誠信,什么情況下用信用,它們之間的聯系由精神到物質,由物質回到精神的。誠信是指人們在交易往來中,因誠實履行約定而獲得的信任,屬于意識形態和道德范疇,存在于人的精神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作為社會公民要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誠信是根本,是價值觀的潛在支配,為物質層面的交易往來提供可持續的基本的連接。信用是指因信而用,屬于實踐范疇,存在物質層面,誠實可信才可以交往合作。內誠于心,外信于人,誠信、信用在一個場合往往可以通用,誠信用是一個整體的邏輯關聯,推進誠信建設的最高境界是實現并循環發展這個整體關聯,因誠而信,因信而用,如此閉合連接,這就是誠信建設的最高境界,是推動建設的最高目標。
信用依據是企業市場參與的基本原則,在政府采購、招投標、行政審批、資質審核行動事項管理當中,社會申請主體必須出具由第三方出具的信用記錄和評價報告,企業參與市場越來越取決于信用,信用等級高優先進入市場,企業不僅講信用,還要努力做到信與優,才能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以誠信道德約束和法律約束兩大保障作為支撐,隨著征信管理的發展和信用信息共享制度的不斷完善,企業黑名單的帽子將決定生命的存在與否。要正確認識中國社會將長期面臨誠信問題的考驗,為自己的需要而制造產品,提供服務,只有條件限制問題,不存在誠信缺失問題。
誠信缺失根本在于供需分裂,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導致供需分裂,出現單方利益最大化,為誠信缺失提供了主觀上的可能。彌補誠信缺失根本的辦法重新回到供需統一上來,快速走向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產品經濟顯然不可能,按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形態、社會形態對應發展的原理和規律,人類社會將長期處于供需分離的商品經濟形態。要求我們要對誠信問題的復雜性、長期性有正確認識,解決誠信問題做長期思想準備。誠信的本質是文化,誠信的本源是價值觀,對誠信有一定的認知和潛在追求,是誠信價值觀內涵的核心,它將決定一個人對誠信的根本態度和行為支撐。因此,要從價值觀改造和誠信理念的塑造開始,不斷培育良好的誠信觀、信譽觀、用文化解決問題。要以可持續為目標,加強人生觀教育和改造,樹立自己與他人相一致,自我與社會統一最有用的價值追求,面對市場和消費者,面對自己,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為經營者持續獲得市場,永遠贏得主觀的誠信成果。
要把握企業是誠信第一責任人的自我約束,買賣雙方在交易中都有可能失信,因此都要講誠信,買方和賣方信息不對稱,條件不平等,誠信問題往往出在賣方,所以制造產品提供服務,掌控交易的企業,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是講誠信的首要和關鍵角色,是誠信常態第一責任人,強化誠信自覺。提升信用保障要抓體系建設。信用建設包括思想、理論、手段、實施手段。信用主體在建設實踐中一是要加強文化建設,解決價值觀、榮譽觀問題,保持講誠信的持久動力。
二要加強信用信息建設,完善全方位的信用信息征集和應用手段。
三要加強信用履行的風險管控,保障關鍵節點。
四是加強信用輸出的過程管理。
五是引入獨立公正的科學的第三方評價機制。要加快推動行業信用標準化,保障信用建設和信用評價健康的規范體系。
第三,努力實現全面協調推進社會信用建設目標,現在社會是公民高度自治,主體權責明確,社會力量有序發揮,充滿協商、對話和積極妥協的社會。社會轉型要求社會管理創新,構建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要求社會組織要以自身優勢積極發揮作用。國務院2014年6月頒布社會信用體系規劃綱要,明確了加快推進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系統意見,在提出的第四項主要原則中,第一項就是政府推動,實現全面協調和社會共建,從政府角度要發揮規劃、組織、引導以及法規標準制定等政策保障作用。從社會角度,要求各種社會力量各自發揮優勢,共同參與,實現信用建設企業自管、政府監管,第三方鑒別,和市場檢驗、社會監督多元管理格局。
作為信用責任主體的企業,是商務誠信、社會誠信的重點,企業+誠信是關鍵,員工誠信是基礎,帶來的是企業內在素質的提高和長遠發展的好處。一是要有穩定的誠信價值理念;二是要有綜合實力保障,保障信用責任能力的體現;三是信用文化和信用責任履行,文化的完整內涵是價值觀和價值行為統一。企業社會責任在廣義上首先是主業發展的社會責任,具體包括股東回報責任、市場誠信責任、守法經營責任、員工關愛責任、安全生產責任、民生維護與社會公益奉獻責任、企業和社會的和諧穩定責任等。這正是我們在全面協調推進社會信用建設的一個重要看點。
第四,正確看待誠信建設在當前的問題,堅定推進誠信建設的理想信念和信心。作為歷史轉型中的我國社會建設,要積極借鑒,先期融入市場化、法制化西方文明,但在市場經濟起步不久的中華大地上面臨很多困難,李克強總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們前進道路上不少問題,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一是統一管理的強有力的法律政策推動需要進一步加強;二是配激勵政策滯后,信用評價的市場價值沒能及時得到有效的體現,企業拿出成本參評沒能在市場準入、融資、稅收相關方面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搞誠信建設在無形中當地提高成本,影響了企業開展信用評價的積極性。
三是社會力量還未能真正廣泛的動員起來,社會組織作為推動主體,法定職能、法定地位尚待進一步明確,工作面臨很多困難。一些開展信用評價的社會組織,自身行為也存在一些不規范問題。
四是中國的歷史和現象情況過于復雜,人口眾多,需求過大,信用理念和治理基礎薄弱,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失信市場的存在。
五是市場整體發展的水平,市場化、法制化在我國同向發展,發展程度遠遠不夠。信用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每歷經150年才構建出相對完善的信用體系,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誠信建設,自十六大以來出臺一系列的方針政策,新一屆中國政府在2014年工作安排中就明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違背市場競爭規則要建立黑名單制度。新的消費法出臺,使經營者承擔信用責任和信用義務的力度明顯提高,責任范圍進一步加大,有關地方政府在評價結果的市場應用方面出臺政策。
推動社會誠信建設必須堅持科學的辯證唯物史觀,從系統角度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看待當前的工作,要識大局、觀長遠,為經濟的發展,做出我們積極和不懈的努力。
主持人:感謝國資委協會辦張濤副主任的精彩演講。我國誠信文化源遠流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誠信精神作為共識基礎,才可持續推進下去。下面有請平安銀行地產金融事業部總裁助理"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