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0月30日14:00
地點:萬麗天津賓館
國際BIM主題沙龍現場
主持人:今天我們非常有幸地請來了我們分論壇,就是明天舉辦分論壇的嘉賓,提前一天到達我們的會場,跟媒體朋友舉辦一個BIM的沙龍會。這個BIM 沙龍會也是我們“第六屆中國房地產科學發展大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沙龍會的主旨就是希望我們這些專家和我們的媒體朋友能有一個充分交流的機會。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BIM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魏來主持沙龍
首先我來給各位媒體朋友們介紹一下出席的各位嘉賓:
從我這邊來,首先從我自己來吧。我是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BIM所所長,我叫魏來。坐在我旁邊這位是傅煒杰,他的英文名字我發音不準,中文名字叫傅煒杰,他是我們新加坡CPG集團(相當于BIM中心)的子公司Dihub公司的總經理。
中間這位叫于潔,我估計媒體朋友都比較熟悉,這是在我們中國BIM界出鏡率較高的專家,是我們中國建筑設計院的主任。
接下來一位叫Woo Young Kim,是一位韓國朋友,他來自于韓國建設經濟研究院,是一位在BIM方面研究了超過20年的專家。
接下來一位也是BIM界的一位非常著名的老專家。說實話年齡挺年輕的,但是資格非常老,他是于曉明,于總。他是來自上海建工集團、上海安裝工程集團 的設計總監。如果各位有對于施工特別是對于我們最著名的上海中心,這是我們國內最高的樓房,上海中心的BIM實施過程有任何疑問,我們于總一定會給你一個 非常完整的答案。
首先,我對于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另外我也非常感謝今天到場的各位媒體朋友,有很多我都認識,也有老朋友,也有新朋友。我先啰嗦一兩句,今天我 想這樣,我先定一個基調,今天的媒體沙龍會,在我設想當中是一個專家和我們的媒體之間的一個互動討論,這樣的機會說實話并不是很多,我想把更多的提問或者 討論留給我們媒體的朋友,而不是僅僅我們專家在討論,這樣就能夠達到您這邊想問什么,我們專家回答什么。可以很尖銳沒有問題,你最好把我們的專家難住!
接下來我想感謝媒體朋友今天的出席和到來,咱們就正式地進入議題。誰來先提問?
記者:我是來自中國房地產報的記者,我想問在座的嘉賓一個問題。2014年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期,開發商現在面臨著一個生與死的問題,但是他們也在悄悄地關 注,比較低調地關注一些BIM的住宅產業化的問題,關注在渡過危機之后,這些技術轉型將如何讓自己維持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想問在座專家,BIM會給房地 產行業帶來哪些創新和轉型?BIM會產生哪些新的變化?社會角色和分工會不會因此而改變?請各位專家解答一下,謝謝!
新加坡CPG集團Dihub公司總經理Poh Wee Kiat發言
Poh Wee Kiat:大家好,我的國語不是很好。關于BIM技術在整個社會的角色有什么樣的改變,我們就說以前。在整個建筑行業以前我們是用紙和筆繪畫,我們必須去提交,提交之后我們經過3D三維的方式做一個模型,現在,那樣的時代已經過了。當時的時代以3D建模為主,有了BIM以后,這些模型都成為了資訊、信息,在不同的方面不管是承包商也好,設計單位也好,都必須在模型中取出信息達到他們想做的東西,這就有了一個轉折點。不光是我們這個行業,在新加坡我們有指定的,需要通過BIM格式提交的文件。我們所謂的國家人才閱讀這些,他們也需要培訓,不代表所有的這些人都會讀取信息。這個模型帶有信息,但是你能夠在里面拿出什么信息還得看你自己。因為畢竟在新加坡不同專業、各種部門的人士也必須受這些培訓,學會怎么去閱讀這些3D模型的信息,所以和以往二維的方式轉折非常大。角色分配上我覺得責任和壓力多了很多,但是價值觀提高了,因為在新加坡我也是這樣讀過來的。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BIM中心主任于潔發言
于潔:我講講我的理解,其實速度發展慢了以后是一個好事,能夠沉淀下來想想我們應該怎么辦。其實這個時間點對于技術革新來講是非常有優勢的,為什么?因為這個時候它給你時間和給你動力去找到新的增長點以及新的商業模式,是這么一個關系。你看咱們在商業中,比如說電子商務跟傳統的銷售商場,無論誰輸誰贏,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過程。其實BIM技術我認為它是整個建筑行業的信息化,它不只是一個MODEL的問題,它是信息化的過程。對于地產企業來講,其實市場上為了提高它的競爭力,它一定要降低成本,為了提高競爭力,它一定有新的盈利模式和參與模式,這個時候BIM可以幫助他們。那么BIM這件事情其實對于它來講是整個地產、整個流程的一個信息化的過程。以前我們在別的時代沒有能力達到很多東西,現在被統計的、被控制的很多東西在三維時代更容易被控制。比如說成本,比如說項目管理,所有的東西都清晰透明了,而且又給它拓展出了附加值,是什么呢?比如說對于用戶的參與感,它能給用戶一個場景,是這么一個過程。現在可以看到開發商向互聯網學習,是什么?是影響它的思想,影響它的技術和環境。實際上是給開發商一個新視角,讓他把點點滴滴管理好。有個地產老總跟他的同事說,娃哈哈和康師傅最后就贏在瓶蓋的一分錢上。如果你們用得好的話,其實能把企業的成本降下來,因為它是一個數據管理,讓能夠采購到的和用到的數據越來越清晰可見,而且是一個很好的載體,是這么一個過程。我也希望地產界的朋友們能夠去理解這個技術,然后去了解這個技術,應用這個技術。這個技術對于開發商來說是有利的技術,但是要種和收兩個過程。咱們大家都知道褚時健在山里種橙子,五年以后出來的橙子跟別人不一樣,但是其實也就是一個種和收的過程。對于整個項目來講也有收,只不過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你做和不做五年以后就看出來了。面對一個技術,我們經常以柯達和諾基亞這些已經成為現實的故事為案例,思考它們在門口的時候是否選左和選右選錯了。其實地產界精彩的部分就是成本和創意。那么成本的控制應該有載體,我們也知道光靠個體并沒有系統傳遞的優勢,對只靠個體去完成這件事的執行層來講,他們希望有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可能就是我們信息化的平臺。所以,我覺得這次房地產論壇有BIM分論壇是很重要的事情,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
韓國建設與經濟研究院Woo Young Kim發言
Woo Young Kim:其實韓國和中國現在BIM的進程都是差不多的,我的專業不是建筑專業,我的專業是項目管理,所以從項目管理的角度分析一下。首先說一下品質方面。以前不能保證一些正確的數據,但是現在的話一些日照、風向分析,對一些建筑的設計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幫助。現在使用BIM最大的受益者是開發商,從這個方面來說的話,品質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個是一些設計過程的改變。其實施工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問題,BIM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后期管理這些都是有關聯的,三者的關系是特別重要的。我們做好一個項目的話這三者必須有連貫性,而且它們互相的交互是非常重要的,不光是施工單位或者設計單位要解決的事,而是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且使用3D的話,跟甲方溝通起來在分析碰撞檢測這些東西方面都是非常便利的。韓國的造船行業是全世界第一的,造船行業非常多地使用BIM軟件提高技術,減少成本,后期管理非常方便。使用BIM的話會進入一個新的模式,會對建筑產業來說是巨大的改變。
上海建工上海市安裝工程集團設計總監于曉明發言
于曉明:我從施工的角度談一下。我上午還在說現在是白銀時代,還沒到銅和鐵的時代。據我所知,很多房地產、開發商的關注度,尤其是大地房地產商是非常強的,至少他們都在關注。我今年8月份在北京開過一次房地產業的BIM交流大會,很多房地產的業主在會上介紹了自己的理解。一項新的技術擺在我們整個行業面前,肯定大家都會關注。但業主的角度、關注度跟我們的設計院和施工企業不一樣。我非常贊同其他幾位嘉賓講的,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談談未來房地產行業將發生的變化。
現在淘寶網購的模式正在逐漸地改變我們傳統商業銷售的模式,BIM會改變我們建造行業的這種模式嗎?我們說BIM是一個信息化的平臺,信息是解決什么?解決溝通。也就是說,是整合產業鏈變化的。我們作為施工企業,目前我們是最下游的,我們最擔心的是什么呢?突然有一天設計院把我們整合掉了。設計院現在它的產值和資本沒有施工企業高,但是它的利潤率比我們高。現在上海華東院前兩天實業上市,它解決了融資的問題。如果說設計院的利益強了,施工企業如果不跟上的話就會變成一個勞務承包公司。施工企業現在也想成立設計院,想整合成一個聯合體。我們說工業項目,尤其是化工項目為什么這么多?它是設計為龍頭的。而我們在民建的領域中,在房地產開發的項目上好像設計就是設計,施工就是施工,一體化的程度不高。有了BIM以后,可能這方面地融合就會加強。現在很多的地產開發商他自己也有設計公司,也有建筑公司,突然哪一天他利用BIM這個技術以后,他的整合能力提升了以后,會不會把我們又變成了一個勞務公司?所以我想看得再遠一點。任何一項技術的改進都會整合,一開始我說BIM是革命,革命就是誰革誰的命?現在先別說誰革誰的命,產業鏈的變化目前還沒看到這種松動。我想隨著BIM應用水平的提高,BIM后臺大數據的積累,我想這個整合會開始。這個可能在未來的五年以后會引起大的變化,所以我們今天這個房地產業的大會談到了創新驅動、改革發展,我想聰明的地產商,大型的地產商都會去理解,這是我的理解。
魏來:咱們這次大會的主題是創新。創新,我的理解就是BIM對房地產業來講就是創新,我等一會兒在主論壇上演講的題目也是創新。其實BIM這個詞在建筑企業是一個新名詞,但是在房地產企業是一個很重要的創新。我們都說房地產現在面臨著一個新的形勢,“白銀時代”也好,什么也好,這個新形勢要求我們要去整理思路,去謀求變化,我想這BIM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而對于房地產開發商來講,不要再去想你要怎么樣的BIM。在今年5月份我們標準院舉辦的第三屆中國BIM論壇上,我們國際很多嘉賓他們都是相同的觀念,比如說英國、美國,包括新加坡這些亞洲國家,都一樣,要不要BIM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而是怎么樣正確地認識BIM。應該說BIM并不僅僅是工具,有很多國外的專家認為BIM是工具,我不這樣認為。BIM更多的是一種方法,待會兒在論壇上也會講這個問題。同樣的一個方法,同樣的一個BIM,有些人能夠把BIM做到建模,能夠給開發商做出一些設計優化,這是一種。有些人還能發揮更多一點,做一些成本控制,做一些進度的模擬等等,這也是一個方法。那么有些人能夠把BIM作為一個大數據,作為一個手段去協助我們開發商進行一些角色上的輔助,這還是一個BIM。BIM有很多體現的形式,關鍵是我們的房地產業怎么樣用一種創新的思維去面對我們這樣一種新的形式、新的模式、新的技術、新的理念。這是我們所有房地產開發商和我們的設計企業、施工企業、還有我們研究院需要共同來想的問題,這絕不是一個單方面的問題。我也經常說到這一點,就是說BIM是一個全局性的問題。如果說回歸到技術的話,沒有哪一個技術能像今天BIM這樣引起我們從上游到下游這樣一個高度的關注,沒有!之所以被關注是因為它是一個全局性的東西,它會影響到我們的方方面面,會影響到我們所有的開發過程、使用過程,以至于到最后的建筑完成。基于這一點我覺得BIM對于房地產必然是一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一個融合,謝謝大家。
記者:我是來自新華網的,我想問一下,對于開發商來說,用BIM可以節省多少成本?在中國有沒有一些比較成功的案例?謝謝!
魏來:統一數據,和一些數字化評估的問題我也很關注,你們先談談。
Poh Wee Kiat:數據不能隨便抓,雖然在新加坡,在CPG集團里面確實有過這樣的一個統計。對一個設計院來說,如果用這樣的方式,我們做一些圖紙需要花的時間就可以節省很多。比如說今天我要做一個側面圖,我們一般拿平面圖翻過來,就是兩條線畫下來,我要畫側面圖就必須把平面圖轉一下再畫下來,我需要一個鐘頭。如果項目大的話,很復雜的話,現在用一個信息化的流程來繪圖,也就是說一個員工他基本上一個月需要花168個工作小時。但用BIM之后,他的效率提高了,他就不需要花費168個小時去做這些工作,他其實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的更加急的一些事情。所以我們其實統計過,算上這些省下來的時間,其實一年可以省很多。一般外行人看我們內行人的時候都認為你現在用一般的模式把這些圖紙,招標圖全部做出來,你現在用一個禮拜就做到了。大家都有這個概念,是有可能的。但是關鍵在于規劃。規劃不是那么簡單但也不復雜,一定需要列出每個人的責任跟他需要做的那些規則,全部列出來,這樣子你就可以從花費一個月的時間變成只需要一個禮拜的時間就能做出這些東西。但是如果一旦沒有規劃,在BIM的世界你就是在茫然地做。其實我可以跟你們講,你們一開始需要的時間肯定不只一個月,而會花更多的時間,但是以后就可以把這些經驗用在下一個項目。學習的過程是很尖端的,那個傷是很痛地。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學會的一個技術,需要大家一起去提供,一起去分享這些知識。在整個流程里面這些知識很重要,你光背模型和建筑沒有用。所以我們說提高勞動效率的時候它不是一個過程,我提高我的效益但是我降低別人的效益,我知道怎么做,但是對其他人來說不是很理想的。你其實會把其他人的勞動效率降低,它是一個分享的平臺,你必須溝通。所以使用BIM在降低成本方面是效果很大的,對于業主的成本也能有顯著的降低。
于潔: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有一個二維和三維的項目,完全可以一塊兒來做。有一個開發企業拿了一個項目,他想知道對比的情況。像我們女生一半臉涂護膚品,一半不涂,想找到差異。他要求背后有一個用三維做的團隊,和一個用二維做的團隊,彼此分離,都是做同一個項目,看最后是什么結論。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結論。我們要求不許讓二維團隊知道我們三維團隊的存在,我完全在三維的情況下做,我也是做設計,他也是做設計。經過了兩個多月,二維團隊就是另外一個設計企業干出了一個項目,我們作為三維的設計企業干另外一個項目。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也告訴大家,我們不斷地發現二維的問題,提供給業主去改。第二個我們在相同的時間完成了同樣的項目,第三個招標階段我們比二維快了很多,也就是說我們幫他們在這個階段修正很多問題。有的地產企業超出預算的部分可能在5%,整個由他再投資5%、10%,我們現在政府的保障房我們認為至少可以消掉原來傳統的比如說5%的變更,能到2%-3%,這個是肯定的過程。第二個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比如說在北美,其實開發商是建造商,他其實可以拿施工企業的某些東西對比,因為它從頭到尾的費用都承擔了。有一個傳媒機構公開的數字顯示,施工企業全行業的利潤率是1.5%-3%,而他使用BIM以后,能翻一番。因為它信息化技術的管理幫助它把利潤提高了。再有一個公布的數字顯示,它可以節省整個流程7%的總流程成本,等于說是成本的預算外成本。我們國家其實基本上在建筑行業是粗礦的行業,時間就是金錢,你還省了一個犯錯改錯的耗費。如果你犯錯是1,改錯要用2,你要砸掉重來。但在信息化里面這點可以提前預警的,讓你把這個錯誤改掉。你說價值在哪兒?就像孩子長大不能倒回去一樣,很少有這種項目能夠做同樣的對比,因此有同樣對比的數據就很珍貴了。如果我們給所有企業帶來的利潤率都是真實的話,再經過五年看他的利潤率。這是一個商業模式,它的利潤率還會提高的。對于我們設計企業來講,剛才新加坡的同事就講了設計企業的成本是會增加的,它是一個上揚和下滑的過程,因為它在任何一個企業使用新技術的時候都會有成本的投入。就像你上學最后能夠工作以后,投入期以后的利潤和益處就沒法說了,就是一個好的投入和產出。其實就像剛才魏總說的,其實沒有什么YES或NO,就是YES,你就走吧,就是走得深淺。你第一遍不會,第二遍就會了,第三遍是提高,最后能得到非常高的效益。
Woo Young Kim:我們去年2012年對韓國的BIM現狀進行了調研,調研的結果是比如說投資回報率的話,韓國是59%,西歐是74%,美國是62%。
我其實不相信這些數據,這個其實也沒法具體的比較,比如說我們之前用的手機和現在用的手機,比如說你們使用性能上用速度能來表現。
比如說現在用的智能手機,但是這個人跟那個人用都不一樣,按每個人的用法是很大區別的。
在韓國60%的企業在不同程度的使用BIM,大多數使用BIM的軟件有五年,高級別的BIM用戶占到28%。
BIM使用中90%的人指出一些問題,還有80%的人指出價格過高一些問題。
于曉明:說的就是價值嘛,我先舉個例子,昨天中國協會的大賽,有一家單位最后的成果是這么匯總的,他說他用了BIM以后降低了40%-45%的溝通效率,提高了溝通效率,降低了7%的成本,減少了20%的修改,就是設計變更。我就問他,你這個數據是哪里來的?因為我知道這些數據是很難統計的,他有些東西他講的有道理,他說他把前面同類型的三個隧道進行比較,那個隧道他修改了28%,我們做這個沒超過8%,但是設計院聽了這句話說,我設計水平提高了,但是也不一定是用了BIM,但是他節約成本7%,他說我們以往只有在3%,我這個項目他說最后的利潤是10%,其實這些數據很難說你用了BIM就行,不用就不行,后來我就跟他說,我說你的溝通呢?他說不知道,我跟他說,你明天可以這樣說,你開會一個星期開三次,現在有了BIM溝通開一次,你就降低了三分之二,你開三天會,現在開兩次就降低了三分之一,我說如果你有這樣的數據,你現在所有的資料是可以有說服力的,這也就是對我們的行業提出了要求,我們對BIM的評價體系,最近我聽說,因為那天他介紹的時候我沒去,斯坦福有一個大學的教授他做了一套基于BIM的效益評價體系,他在中國有一家公司,也在中國推這個評價體系,從我們企業來說,剛才于主任舉的例子,我們想最好是由業主自己親自來講,他才是最有感受的,其實上海也有這樣的例子,這個牽涉到人家的利益,現在施工企業和業主還是博弈雙方,這個還不能說,但是從業主的主觀可以說出很多用了BIM以后他提高了效益,以前不能做的現在做了,但是對我們企業來說,施工企業來說,不管這個東西有沒有價值,你必須要去做,如果你不做,現在不投入不去做,那么可能未來三年五年以后你就出局了,先別說能給你帶來多少效益,先保住自己的飯碗,這是我對這個事情的理解。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想問一下魏所長,這邊于先生說了,我想問一下魏所長,能不能介紹一下咱們國家的BIM標準,也就是建筑工程設計信息,也就是建筑信息模型分類編碼,介紹一下這兩個項目的進展?
魏來:這兩天接到好幾個電話,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都問這個問題,我們是什么標準,現在具體的進展是什么?那么我也給大家一個好消息,就是這兩個標準的草稿已經定下來了,前天已經提交給住建部,他們需要哪些工作呢?他們需要先找自己的專家,特別是標準編制合適的專家來過一下篩子,我們現在標準編制的格式上、用詞上、文檔上是不是健全,專家看完了也許有意見,拿回來我們再修改,也許沒有意見,就會直接發到我們國家標準里面有一個網站,發到網站上,向社會公開了,這個就是征求意見階段,一般來講就是一個月到兩個月之間,我們會給大約三十多位專家是屬于定向的征求意見,到時候我們會跟這些專家聯系,有些專家因為是我們的編委,像于主任是我們的編委,她盡管水平很高我們只能用她寫的一部分,像于曉明于總不是我們的編委,但是他是業內資深人士,我們就會定向的發給于總,由他來提意見,總共30多位,發給他們以后包括社會上征集的一些意見,我們會根據反饋回來的這些意見,要求是每條意見必須要回復,最終要進行修改,這個時間就不好確定了,嚴重一點說可能是顛覆性的修改,這個事就大了,好一點就是一些個別點上的修改,這個是我們所希望的,修改完以后還有一道手續就是專家評審,專家評審是由住建部來組織,這是一個非常正式的修改評審,這個標準我們所有的編委會面臨著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因為這個說實話是一個嚴肅而認真的事情,專家不會都客氣,我們也是把我們所有掌握的東西,我們的論據都要提供出來,來支撐我們寫出來的東西,通過專家評審以后這個稿件就叫報批稿,我們呈交給住建部標準定額司,由他來決定到底我們這個標準是什么時間來具體的發布和具體的執行,這是一個時間,他們來決定。在我看來,比較好的情況是明年中期爭取能夠對外發布。
現在我們很多標準,像北京市的標準,已經發布了,也給了我們很多的指導意見,國標來講編制要細致一點,編碼標準工作量是極其巨大和繁瑣的,整個行業等了很久也說一聲抱歉,畢竟我們是一步一步邁出去了,還有一點時間,咱們多加一個問題。
在現在的條件下做數據的比對還是很準的,我把面積、人口、交通模擬包括成本模擬都放進去,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做比對的時候,這些數相對來講要準確,就是說參謀長給你數是準確的數的時候,決策還得看你自己,就像美軍偵查一樣,數字化偵查完成的方式對于你的決策是有利的,這是一個。第二個您所說的這個東西已經牽扯到社會層面了,如深圳要做一個,比如說原來他想的在一個很高的范圍,結果可能在低的范圍,經過很多年真的跑到高的范圍上了,你在第一腳的時候就得認同說,可能沒有我想像的那么好,但是我做了總比不做,像于總說的,要不然先做的你后面還有很大的利益,后面就不好干了,它是一個先進技術的應用和積累的過程,比如說你現在做統計利用,你可以用BIM做各個方案的分析,有兩種方向,第一種方向對于所有的指標,你用信息化的方式來完成,著名的開發商可能把指標算錯了,但是在三維的情況下是通過一些參數化的方式拿到指標,對不起那不是你干的,計算機不會騙你,因為是1跟0的關系。其實這個只是給你提供一個最基本的數據基礎,然后你才做判斷的過程。還有一個,你把這個東西搭起來以后,經過長期的積累就形成了你自己企業的一套數據源,這套數據源對于你來說會很重要,因為比如說就地產銷售企業,賣了十年的房子,那套數據可能就很重要,這個過程它可以分析,然后包括咱們現在的這種體驗式的商業方式,哪怕什么人進了你的商場,所有的女性頻道,男性頻道,孩子頻道,都是一個多方面慢慢積累的過程,但是我覺得在前期如果你能找到一個體系,你能把這個數算準了是很好,這么一個過程。
問:我們主要是土地利用和項目開發的承擔者,我們項目前期開發的研究和決策的關系,這個工作應該在項目的前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涉及到項目的產業規劃,產業的業態選擇,空間的規劃和設計研究,包括項目管理各個方面,實際上就是在項目設計的政策、技術方案和市場需求方面多種因素,我想了解BIM這個技術,我們曾經給美國的一個公司做過交流,BIM技術在項目的施工管理、成本控制和其他一些方面效果非常明顯,但是在最前端的項目的決策和開發研究方面感到BIM技術有什么開發的感受,今天這個機會感謝各位專家,想了解這方面BIM技術在這方面有什么優勢?還有發展的狀態,謝謝。
于潔:其實你問的挺好,解決說一個信息化技術能幫你什么?其實BIM是一個載體,你的這個問題背后應該有一個大數據,要經過很多的積累完成,
Woo Young Kim:開始一個項目的時候先要弄一個整體的進度,開始的時候先考慮這個工期用多長時間,做這個表的時候先從后面開始,先定一個時間,從后面開始推算,往前一步一步的進行。
使用BIM軟件不光是為了設計,而是為了最終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從后期開始,比如說設計方和施工方先了解一下施工方使用BIM的難點,或者是使用BIM的時候不方便的地方,設計單位了解這些情況,根據他們的要求來做一些間接模型。
BIM現在使用于哪個階段,比如說后勤管理還是施工管理,還是前面的這些設計,整個是有一套流程才能發揮最好的價值。
于曉明:你提的是一個新的大型的規劃模型。相當于一個園區,我就說從具體來講,一個新的城市規劃里面有道路、橋梁、水系、周邊環境的影響,你原來可能是看著地形圖去想,后來又人做成沙盤,代價很大,現在有了BIM以后這些東西很容易,我昨天看了一個項目是上海統計設計院給深圳濱海新區,這么一個規模的新城做了一個規劃,他做了一個土方的優化和河流的優化,因為河流要治理,不同的道路分割方向是不一樣的,它在一個山丘上,因為他前后做了八套方案,最后從第一套方案到地八套方案好像費用的優化大概占10%,就是這樣,土地平整這一塊,還沒有把樓蓋起來,從1-8很簡單的,這條路重新畫一畫,后面的土方數據跟著變,這個是人工的話這個很難做,當然還有更多的施工階段的計算,那是后話了,我們說規劃這一塊對造價的影響會更大,這只是一個點,還有很多的問題。
魏來:對于土地利用是規劃的問題,我們說它是一個建筑層面的問題,這兩者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我們也做一些研究,就是把城市規劃和BIM結合起來,準確的說是把城市規劃和信息化結合起來,我認為是應該跳出BIM來去進行應用的,你需要去認真理解基于BIM的一些其他的形式和一些其他的辦法和技術,比如說(音譯)、比如說大數據、云計算等等,類似于你將來智繪城市的規劃,這個里面也有一些研究,就是如何把土地空間甚至包括人口、植被等等等等,這些我們國有資源的數據都能夠整合在一起進行一個系統化和信息化的管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謝謝。那就這樣吧,因為時間比較有限,非常抱歉,我今天待會兒還要去那邊做一下報告,感謝各位,感謝我們的嘉賓,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