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3 16:44:21來源:中房網
??2019年12月14日,第11屆中經聯盟年會在中國大飯店啟幕。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秘書長朱彩清應邀出席“綠色標準引領綠色創新實踐”專題論壇,并做題為《綠色住區的創新與實踐》精彩演講。她強調,綠色住區是銜接綠色建筑與綠色城市的關鍵一環,也是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營造具有豐富內涵的美好居住生活的一劑良方。以下為演講實錄:
??美好生活 綠色本底
??十九大以來,新時代的矛盾變化給房地產行業、城鄉建設行業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今年11月,發改委出臺《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方案》,2022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要達到60%,60%以上的社區要達到綠色社區創建要求。
??未來二十年,隨著老齡化和智慧化時代到來,新購房主體誕生,居住需求日益多元化,我們作為住房的供給端,除了構筑高品質住區,如何為市場提供更人性化、更具有豐富內涵的產品?
??綠色城市的基礎單元——綠色住區
??我國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創建者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將人居環境分為五大層次和五大系統。在空間維度上,從建筑、社區、城市、區域,一直到全球,這是人居環境空間的五個維度;在構成要素上,人居環境分為五大系統:自然系統、社會系統、人類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網絡。
??住區作為城市的基礎單元,它在人居環境的體系中是最核心的。因為它涉及住宅和相關的道路、綠地以及居住必需的基礎設施和空間配套,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同時,也能夠非常好的實現城市和相關系統的有效銜接。
??人居委從住區出發,基于房地產領域來推進城鄉人居環境理論研究和實踐,構筑了從綠色建筑到綠色住區,從綠色住區到綠色城市,再從城市到農村的人居環境的研究體系。
??綠色住區的推進是基于行業、團體標準,在綠色建筑的基礎上,將它的理念與內涵擴展延伸到城鎮住區領域。今年2月,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中國房地產業協會聯合發布2.0新版《綠色住區標準》。新標準的發布,為新時代的人居環境建設指明了方向,對我國新建住區和城市更新建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美麗鄉村戰略的實施,人居委開展了配套的綠色住區工作——《美麗鄉村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以上海為例》,開展了鄉村人居環境研究和實踐,也意味著對人居環境的研究和推進,從城市走向鄉村。
??《綠色住區標準》特色
??綠色住區從人居環境的空間層次(住區層面、城市層面、區域層面),構建了“場地與生態、能源與資源、城市區域、綠色出行、宜居規劃、建筑可持續、管理與生活”七大質量體系,以綠色生活目標為導向,圍繞環境、社會、經濟三大效應展開。
??綠色住區倡導城市與住區融合共享發展、資源能源利用最大化、綠色技術優化與整合、人文傳承與社會和諧4個核心要求。
??標準包含28個評價項,179個子項,從住區的規劃建設一直到管理運營,對住區人居軟環境和硬件建設進行系統評價與認證,強調系統性、協同性。
??綠色住區的創新實踐
??城市設計的細胞。住區是城市的基礎細胞。應將住區開發納入城市設計綜合考慮,避免出現奇奇怪怪或與城市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筑。
??綠色住區在總體城市設計框架基礎上,不斷優化城市空間,讓老舊住區、廢舊廠房煥發新活力,完善提升城市功能,讓區域更有價值。
??綠色生活的導向。綠色住區中技術應用、優化、整合,應基于對人的居住行為的研究,才能讓它的功能和效能以及經濟性得到最大的發揮。通過功能空間、室內外環境的營造,使居住在綠色住區的居民享有綠色生活,并通過社群營造、鄰里交往、綠色交通等要素最終導向綠色行為。
??綠色住區的實踐與深化
??一、政府推進模式。當前下行壓力下,一方面企業在摸索創新與轉型升級的路徑及辦法;同時也對政府和主管部門公共政策的創新和改革提出新的挑戰。綠色住區攜手地方城市政府,在城市設計總體框架基礎上,不斷推動新建住區、老舊社區、美麗鄉村的功能活化與提升,營造美好綠色居住生活。
??二、企業推進模式。以當代置業為代表,將綠色住區提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今年當代置業提出基于“綠色科技、綠色家園、城市向美”的發展戰略。當代置業參與綠色住區建設總建筑面積達到500多萬方。未來5-10年,陸續建成后,或將有10多萬人居住在綠色住區中。
??三、高校推進模式。與廣大高校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綠色住區研究基地。東南大學作為今年綠色住區創新研究基地,當代置業作為綠色住區的實踐基地,產、學、研協同,廣泛進行人才培養與教學結合。
??四、行業推進模式。宜居質量與居住滿意度調研工作今年9月全面啟動。調研涉及全國大中城市4大片區,通過深入調研,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國人居環境現狀與需求,不斷深化綠色住區與國家發展戰略以及行業發展的擁抱。
??五、居民推進模式。在綠色住區的創建模式中,居民綠色理念認知和行動是很關鍵的一環。相比對國際綠色標準認知度,國內居民對綠色住區的認知還比較弱。我們希望通過政府、企業、居民及行業協會的不斷推進,最終實現質量提升,以人為本,共生共融的人居環境理念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