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7日,2013濰坊房地產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高峰論壇在濰坊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中國房地產協會、濰坊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業內領導、專家以及房地產企業、研究機構和媒體人士600余人出席了本次論壇。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志峰在論壇上作了主旨演講。
各位來賓,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時隔兩年多,又來到美麗的城市濰坊。2010年9月,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在濰坊市召開了以“建設百年建筑,打造綠都濰坊”為主題的房地產業發展論壇,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態優美的濰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再次相聚濰坊,共同探討房地產業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在此,我代表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對濰坊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為籌備本次論壇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房地產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一項戰略要求提出來,是對全社會和各行各業總的要求,房地產業如何貫徹落實,借此機會,我談點想法,供參考。
一、房地產業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提出來。黨的十八大又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強調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并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我國經濟總量雖然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低,發展不平衡,仍屬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個翻一番”的宏偉目標,未來幾年改革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與此同時,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是:資源約束趨緊,石油、鐵礦石等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都超過55%,全國2/3城市缺水,大江大河水資源開發利用接近或超過水資源承載能力,耕地面積已接近18億畝紅線;環境污染嚴重,大家深有體會,水、大氣、土壤污染令人擔憂,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生態系統退化,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37%,沙化土地面積占18%,80%以上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減弱。而且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發達國家要求我國減排的壓力不斷加大。因此,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國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的必然選擇。現階段,我們既要補上工業文明的課,又要走好生態文明的路。
(二)房地產業粗放式發展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關鍵要轉變發展方式,由高碳發展方式向低碳發展方式轉變,由粗放擴張的發展方式向集約環保的發展方式轉變,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房地產業是典型的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的產業。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以來,房地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對拉動經濟增長、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改變城鎮面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必須看到,房地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產業發展方式粗放,突出表現為“一高兩低”,即資源能源消耗高、產業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目前,我國民用建筑在建材生產、建造和使用過程中,能耗已占全社會總能源消耗的49.5%。其中,所用建材生產能耗約占20%,建造能耗約占1.5%,使用能耗約占28%。據測算,我國民用建筑在達到相同室內熱舒適度的情況下,使用能耗高出同等氣候條件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2-3倍,絕大多數采暖地區住宅外圍護的熱工性能比發達國家差許多,外墻的散熱系數是他們的3.5-4.5倍,外窗為2-3倍,屋面為3-6倍,即使全部執行國家規定的65%的節能標準,使用能耗仍高出50%以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城鎮化推進,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以及農村地區建筑用能增長,民用建筑能耗總量及比重將持續增加。在推進產業化方面,盡管國家1999年就明確提出了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的目標、工作內容和要求,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證、政策和資金支持以及相應工作機制,住宅產業化程度低,大部分施工工序在現場進行,以手工作業為主,勞動效率低,資源消耗高。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住宅建設用鋼量平均每平方米55公斤,比發達國家高出10至15%,每一立方米混凝土比發達國家要多消耗80公斤水泥。在技術應用方面,主要以單項技術推廣為主,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特別是對綠色、節能、環保等成套技術集成能力較弱,難以發揮技術應用的綜合效益。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方式,既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無法支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宏觀調控要求,加快轉變過去依靠“資金投入、土地增值、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走“資源利用少、環境負荷低、科技含量高、生態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任務所在。
二、努力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發展方式和消費模式
房地產業落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應當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維護城鄉生態安全、降低碳排放為立足點,以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為目標,大力推進建筑節能減排,加快推進住宅產業化,規模化推進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著力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努力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低碳發展方式和綠色消費模式。
(一)以新的理念為指導,推進建筑節能和環保。
推進建筑節能和環保,是建設領域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重要工作。做好這項工作,應當樹立“兩個理念”,注重“兩個統籌”。
關于“兩個理念”,一是要確立提高建筑使用壽命是最大的節約的理念。我國建筑設計使用年限同歐美發達國家一樣,一般民用建筑為50年,重要建筑為100年。但由于多種原因我國建筑未到使用年限而被拆除的比例很高,統計平均使用壽命僅為30年左右,遠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建筑使用壽命短,不僅造成資源和能源的極大浪費,使節能減排的成果大打折扣,還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延長建筑使用壽命,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加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SI住宅”體系,實現建筑結構和設備管線的分離,能夠在不改變主體結構前提下,進行設備管線更換、裝修更新、建筑維護和空間布局調整,從而提高建筑壽命,建造“百年建筑”。這次論壇上孫克放有個專題發言具體介紹中國百年建筑(住宅)技術指標評價體系。二是要確立從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維護和拆除再利用全過程和建筑全壽命周期綜合考慮建筑節能和生態環保的理念。特別是在規劃設計階段,既要注意科學功能分區,建設居住、商業、辦公為一體的多功能社區,降低交通能耗,又要樹立生態理念,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生態條件,保護生態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關于“兩個統籌”。一是統籌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對于新建建筑,要嚴格執行65%的節能設計標準,其中北方采暖地區新建建筑要實行供熱分戶計量,防止建成后二次改造。今年1月1日起,北京規定對居住建筑執行75%的節能設計標準,在全國帶了個好頭。對于既有建筑,要加快推進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形成政府引導和市場參與相結合的機制,擴大改造覆蓋面。要統籌規劃城市舊城改造,重視對既有建筑的維護改造和環境整治,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把節能改造與提升建筑功能與改善人居環境結合起來,避免大拆大建。二是統籌城鄉建設。要改變重城輕鄉的狀況,加強對農房建設的規劃和指導,發展綠色農房,建設生態村鎮,推進城鄉一體化管理,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二)以產業化為著力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大力推行住宅產業現代化,是住宅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傳統的房地產業或者說整個建筑業真正轉變為先進制造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這一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所在。關于住宅產業化,我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講過,重點是要建立符合產業化要求的住宅建筑結構體系和部品部件體系,將住宅規劃、設計、部品部件生產、施工、管理和服務等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運用信息技術等實現住宅(建筑)設計的標準化,部品部(構)件生產的工廠化,現場施工的裝配化和土建裝修的一體化。用產業化方式生產住宅,一般節材率達20%以上、節水率達60%以上,減少建筑垃圾80%以上,并提高施工效率4—5倍,還可大幅提升房屋品質和性能,延長使用年限,大大降低使用成本和維護費用,同時也便于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升行業科技含量。當前,應積極推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新型建筑體系,加快形成預制裝配式混凝土、鋼結構等工業化建筑體系,實現主體結構基本工業化生產,達到施工工地現場拼裝的要求,同時,促進住宅部品體系向模數化、標準化、通用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加快建設集設計、生產、施工于一體的產業化基地建設。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法規和機制建設,健全標準技術體系,完善配套政策,培育龍頭企業,發展產業鏈,加快推進這項工作。
就住宅全裝修問題我也多次講過。“毛坯房”不是真正意義的商品,是“半成品”,不僅不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二次裝修又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為世界各國所少見。2009年國家住宅工程中心對2萬多人的居住實態進行了調查,發現在家庭裝修中對水和電氣管線進行拆改的分別占41%和44%,對房屋墻體進行拆改的占28.8%,對衛生間拆改的占41%。二次裝修出現大量拆改,房屋安全難以保證。“毛坯房”二次裝修過程中,平均每戶因拆改產生的建筑垃圾約1.5~2噸,占裝修材料總量的5~8%,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而實行土建裝修一體化可使裝修材料現場損耗率控制在1%以下,節材率可提高10%以上,建筑垃圾減量90%以上。但土建裝修一體化不是簡單的“毛坯房”加裝修,而是要在規劃設計階段就要統籌考慮裝修設計,實現建筑設計、施工圖設計、裝修設計“三圖協調統一”。
從近幾年的發展情況看,我國的住宅產業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建立了一批產業化基地,一批開發企業特別是品牌房企如湖南長沙住工、萬科、浙江寶業等積極實踐,以產業化方式建造的住宅比例逐步提高,特別是長沙遠大住宅工業公司,專注于住宅工業化生產,產業化程度達到75%,若加上全裝修環節可達85%,實現了在工廠“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在施工現場“像搭積木一樣搭房子”。長沙遠大住工等企業的實踐也證明,用產業化的方式建造房屋,在節材、節能、節水、節地和減排,以及提高生產效率、提升房屋品質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因此,我們應大力學習推廣他們的經驗做法。
(三)以綠色建筑為抓手,大力提高建筑性能和品質。
房子建了不愁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消費者更趨于成熟和理性,特別對于自住性和改善性需求而言,老百姓更看重房子的內在品質、性價比以及配套服務和環境等,長壽命、高品質、高性價比、綠色節能環保的好房子更有市場。
近幾年,綠色建筑越來越受到重視。一大批項目獲得了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并確定了一批綠色生態示范城區。上海、江蘇、深圳等一些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全面強制推廣綠色建筑。國家也出臺了支持綠色建筑發展的優惠政策。但目前還未形成規模化發展,綠色建筑與現有工程建設管理體系結合程度還不足。因此,應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行動,加大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推廣力度,完善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標準體系,落實財政獎勵政策,鼓勵開發企業建設綠色建筑和住宅小區,以綠色建筑發展和綠色城區建設為抓手,引導房地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升建筑和人居環境品質。
提高住房品質,還應當推進住宅性能認定制度,全面提高住宅的耐久性能、適用性能、環境性能、經濟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時,針對消費者對居住環境、社區配套、物業服務等的需求增長,完善住房的各項配套服務。
(四)以科技進步為支撐,驅動產業轉型發展。
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房地產業轉型發展的靈魂和動力。要以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產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整體技術進步帶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我們講科技與生產結合,不僅要服務航天航空、造船、軍工等領域,也要與民生相結合,住房問題就是重要的民生之一。因此,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住宅技術創新體系。一方面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基礎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和集成,突破制約住宅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如產業化生產所需的集成技術的攻關,加強對新型建筑結構體系、構配件體系的研發投入等。要重點開發應用節能環保型建筑材料、裝備、技術與產品,限制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綜合應用。需要注意的是,在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上,要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推廣成熟適用的技術和產品。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通過實踐應用加以改進和再創新,從而不斷縮小差距,由追趕到并行進而實現超越。要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搭建互利共贏的平臺,形成產、學、研、用等各個環節的完整的產業鏈,改變科技與應用“兩張皮”相互脫節的狀況,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
(五)以宣傳激勵為手段,倡導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也稱生態消費,體現適度消費的理念,即在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許可的范圍內,將物質消費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反對不顧資源環境因素的過度消費,以及消費過程中的揮霍和浪費。
在房地產領域倡導綠色消費,就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住房消費的社會風尚。首先要樹立適度消費的理念,在居住上不貪大求奢,提倡“先租后買、先小后大、逐步改善”的住房觀念。其次,提倡購買綠色住宅和成品住宅,支持綠色建筑發展。最后,要養成節約環保的生活習慣,自覺使用節能型燈具、節水型器具、綠色建材,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等。在北方采暖地區,要重點宣傳“熱是商品”的理念,形成“用多少熱、交多少費”的輿論氛圍。要在制度上鼓勵綠色消費方式,實行階梯電價、水費,對過度耗費能源、資源的多收費,對中水回用的給予補貼等。
同志們,建設生態文明,是全社會共同的理念,更是業內同仁們的共同責任。學習貫徹好十八大精神,就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全面落實到房地產業發展的全過程。讓我們齊心協力,為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而努力。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