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7 15:24:21來源:中房網
2013年4月27日,2013濰坊房地產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高峰論壇在濰坊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中國房地產協會、濰坊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業內領導、專家以及房地產企業、研究機構和媒體人士600余人出席了本次論壇。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專家組組長開彥做了題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綠色住區模式》的演講。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專家組組長開彥
以下為文字實錄:
開彥:各位下午好!
人居環境委員會2010年推動了關于綠色住區的概念,之所以推這個概念,主要是想跟住建部在2006年推動的綠色建筑有一點區別,因為從研究的范圍、內容應該還是不一樣的,綠色建筑所研究的范圍是在一棟建筑立面,或者它的周邊綠色建筑的情況。綠色住區模式延伸針對新城新政、房地產開發習慣規模化,生態城包括新型城鎮當中的項目做的。
這個項目從2008年就開始做,是建設部的一個重點課題,它的主要特點就是學習國際化,主要跟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協作,在他們的指導下做了很多的工作。這個課題最終我們得出來一個標準,就是綠色住區的建設導則,這個導則實際上是可以直接指導綠色住區新城新區的發展和開發和需要來做的。
人居環境委員會是一個從事關于多種課題圍繞人居環境建設方面的課題來做很多的工作,這些年我們在這些方面的工作還做得比較扎實,我們的任務主要針對服務于政府、服務于房地產企業。
綠色住區的模式為什么定位定在綠色住區,我想做一些這方面的解釋。作為綠色住區的單位,它具備的城市功能、城市的建設要素,這方面擁有的資源、條件方面更加充分,機動性更大。所以,可以發揮綠色建筑這樣一個作為社會發展目標技術的應用的很好舞臺,綠色住區是一個很好的定位。綠色住區適應新城鎮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能夠通過綠色住區的科學管理可以很好的去組織市民去生活,享受城市的文明,創新生態城市的舒適健康生活水平。大量的生活目標和文化服務內容,將來通過住宅單體看起來還是不具備的。綠色住區從節能減排、降污及土地的綜合利用也都是最好的。所以,推行綠色住區對我們新型城鎮化發展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和標準。
我們在綠色住區當中,一共分位七個題目:
這一七個題目當中,既涵蓋了對資源、能源的整合,對生活水平的提升,對城市功能的硬件方面的具體措施,同時還在文化方面、居民的交往和打造一個新型社區,幸福社區領域當中也有很多的體現。當然,最后是歸總到怎么來體現人的舒適、人的價值,人的生活質量方面都有非常多的條文來規定。
我想就條文的編制的案例做一些解釋和舉例。
第一,有關條文當中規定的,綠色住區倡導城市與住區融合共享發展。我們目前城市現狀和住區的開發長長是封閉城堡式的,隔絕了我們跟城市之間的關系,有些造成了住區當中所建造的東西被重復、被浪費了,沒有發揮它的充分的效應,如果能夠把住區的建設能夠跟城市共享,這就會發揮城市住區的最大效應。同時,我們依托城市的發展、城市的文明和設施我們的居民也會很方便就會享受到,這是共融共發展的問題。
城市的開發性,城市的共融性實際上是我們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趨勢和一個共同的特征。所以,我們作為中國城市化發展到來的時候,應該高舉開放式城市,開放式住區的形勢來進行。有人擔心,我們的住區一開放了以后,我們的安全怎么保障,我們的舒適的領域怎么來保障,這個在條文里面也有措施的。主要是把原來大的住區、規模的住區能夠縮小安全單元,在規劃設計上采取一定的形式。
我覺得這是一個總的住區發展的未來的方向,我們的條文當中,有一些具體的措施,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就是如果在街區當中出現18米層的墻面就要求能夠開窗戶,讓這些美麗的景觀綠化能夠透出來,給大家增加愉悅和戶型的舒適度。
二是綠色住區倡導人文傳承、社區和諧。住區是城市的細胞,居住文化的豐富與變化可以有效的避免城市的千層一面,這種豐富和變化并不是無序的,而是要到地方文脈中去尋找,要到現代生活的需求中去尋找。
在北京,有一個很有名的住區,由于設計者公共空間上考慮了居民交往守望互助的需求,現在社區的文化活動開展得非常活躍。居民非常愿意出來到小區里面參加活動,小區里面因為有這樣的基礎,每年都要舉行一些聚會,都有一些小孩童話詩歌的聚會,使得小區里面其樂融融。我想這種小區是非常具有文化水準的,我們要打造的是這樣的住區。
三是綠色住區倡導資源能力的最大化。資源能力的最大化是綠色住區的原則,所謂最大化就是把原本需要的能源設備能夠通過我們的技術和處理發揮最大的作用,由一分能夠發揮3、4分的作用,綠色建筑并不等于節約,節約并不是我們綠色建筑的基本原則,它只是作我們綠色建筑的結果。我們去做土房子不就是很節約了嗎,這不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綠色建筑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資源能源最大化。在這個層面上,我們提倡被動式的建筑設計,我們要用計算機模擬技術來進行指導,而不是拿現在很多的綠色建筑去堆積。
我們對綠色建筑的評價很高:導向明確、操作性強,填補了我國綠化只有綠色住區建設體系的空白,對指導我國城鎮綠色住區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具有推廣價值。
建設導則的創新點:
一是研究成果既融合了本土化的特色,又保證了綠色建筑的國際化水準。
二是研究成果突出并顯示了住區建設精明增長的原則。我們注重的是時效而不是數量。
三是研究成果突破傳統研究編制方式,實現了國際方式的對接。
四是研究成果為應用型標準,直接用于指導評估城市住區開發建設,從而實現人居環境建設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目前這個標準我們正在把它變成行業標準,預計在5月份能夠開專家會,6月份能夠申報,進行審定批準,將來就可以以正式的行業標準的形式進行推廣。我們人居環境委員會在房地產開發、新城鎮的發展過程中準備由共建項目的形式來進行推廣,有關這方面的東西能夠對綠色建筑的發展有所作用。
綠色住區還有一個強大的專家隊伍,這個專家隊伍能夠提供從設計到規劃、施工、應用、管理方面的一些咨詢,我們的共建項目應該是全程式的,從項目的開始到執行過程、最后的驗收,力爭做規范化、精細化的程度來指導。
下面我想通過一些實例具體來說明綠色建筑所遵循的原則。
一是生態城市的精明增長的原則。
一是宜聚不宜散,緊湊打造城市核心區,保持中心區人口集聚。因為緊湊才能夠節約用地,但是緊湊并不是透不過氣來。
二是要發展TOD模式,開展交通網格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三是按“人的尺度”設計建筑和街道。我們要盡可能的建立起步行街和公交系統的設施,提倡步行友好,提倡加大路網密度。
這張圖(如圖)看起來很廣闊,周邊有一些商鋪,但是這個住區人流比較稀少,如果在商鋪的周邊、在道路的邊界種上樹,就把環境的氣氛打造出來了。如果在附近再做一些其他的建筑和其他的設施,這樣城市的人居環境的氣氛、城市功能的完備度就更強,這樣就聚集人氣。如果在對面還做上一排商店,我們的人就可以坐下來進行休閑購物,整個人居環境就比較完整了。如果我們再加上一些茶座,就更方便市民,更符合居住的心理學了,這種精明增長的概念是一個理念和方法。
關于哥本哈根,本身被定為最適合人住的城市,我們研究它的規劃,它的規劃號稱著名的“五指規劃”,像人的手,手指中心是TOD的快速交通,通過快速交通很快很容易的跟城市核心區進行聯系,手指之間就是農田和綠地,就是綠肺,這樣城中有農村,農村有城市,城市有綠地,綠地領導城市,這才是非常好的城市結構,并不是攤大餅,把所有的空地都用起來,這樣就把我們的城市做得很有問題了。
哥本哈根現在已經形成了非常適合人住,大家喜聞樂見非常平淡的城市,我們組織了一些房地產商去看,到了那里以后看到,這么簡單的房子平平的,也沒有燈紅柳綠,沒有什么大的看透,但是實際上重點在它的內涵。
一是公共汽車站希望能夠在住區500米的范圍里面,在500米的范圍能內應該有公園、綠地空間,有安全的步行和自行車的道路,有混合居住類型的多種居住形式,房屋建筑和公寓能夠使用環境,根據環境的不一樣來進行收費,好多戶內都應該有好的空氣質量,林立之間都親密感覺濃厚,有安全的生活環境。
哥本哈根在20年前也不是像現在這樣的,也是車水馬龍,我們也看到了它的廣場,在過去也就是停車場,像北京一樣,有空的地方就停車。但是現在不一樣,現在的廣場已經變成人人喜歡的城市會客廳,是城市的活動中心、惠民中心,變成大家聚會。尤其是星期天的時候,擺上凳子看書、曬不太陽,非常舒適,人居之間體現社會風氣的營造都在廣場上營造出來。星期六還可以是跳蚤市場,這種形式在國內還沒看到,這種氣氛也是我們所向往和需要的氣氛。
我們看左上角的舊照片,過去也是行人害怕在路上跑的局面(圖)。現在可以放下心來,在路邊喝水、打牌,這個氣氛是久違了的氣氛。這個城市已經變成自由王國,無論老少都有車騎,出去步行首先考慮的是步行和騎車,春暖四季,不管下雨、下雪都騎自行車。為此,政府提供了免費的自行車提供給大家。
關于英國新城運動下產生了非常好的實例,叫米爾頓凱恩斯。它注重了步行公共汽車的需要,街坊式的方塊來規定房地產的內容,因為它的便捷性,環境非常好,可持續的環境很強,所以這個開發區就變得非常受人歡迎的城市,大家都到那里去投資、視察。因此,很快就發展起來了,就業率、整個人氣、行行業業都得到了增長。這個城市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氣氛,一流的企業都到那里扎根。還有,他們在這里發展了城市農業,城市農業是一種新的提法。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可持續的能源。這個城市都很多的規定,比如說我們的高度不能超過現狀的城市樹木的高度,這樣就限定了城市的形態。這個城市實際上遵循了很多的原則(圖),外圍打造的是環境,從場地、自然生態進行調整。第二圈打造了配套設施、舒適設施步行設施。黃顏色的圈打造文化教育設施。最里面的圈完全的是步行商業綠色交通的設施。所以,在多樣化的開發空間為城市提供了依托,高品質的低碳生活為城市的引進,人性化的低碳交通是城市發展的經絡。這就是步行街(圖),左邊的圖是很舒適的,很樂意在路上走。在城市設施方面,做了一些精心的布局,使得非常適合。但是這個城市本來還是跟大家一樣,采用了城市的一些架空的設施,隔絕了城市的有機的聯系,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現在他們開始撤了,把高架所謂的人車分離進行拆除,營造了右邊的非常舒適的道路,非常有序、非常和諧的氣氛。但是展望我們現在,城市當中的毛病很多,不光是像左邊下面的體量非常大,在道路系統上設置了很多的環路,環路不但沒有解決交通的問題,而且造成了城市的用擁堵,城市很單調,我們的路越修越寬,越修越大,隔絕了人和文化的發展,這都是我們現狀發展的劣勢。
再講節能。這是格林的漢堡,這個樓外面都是玻璃,但是它通過院落式的公園,形成了內院,造成了外部的空氣和室內的空氣質量是三個層次,外面如果是10度,在院子里面就會是7度、8度甚至10度,到了室內就形成了18度的氣溫,這樣的氣溫沒有通過保溫和其他措施,但是我的整個室內溫度就很好,節能就非常到位。
這也是同樣在綠色建筑,在德國漢諾威的住宅,它把建筑罩在“盒子”里,起到了保溫節能的我效果。
我再舉個例子,就是關于加拿大的社區中心,通過構造的設計營造了非常好的室內、室外的環境。用的是地熱資源,冬夏可以用一個系統進行調劑,因為溫差非常好,所以盡可能的用自然風,這就是我們現在今天要提倡的。比如它的大檐口,不光是下面可以作為通行道,同時又是遮蔭創造和諧的光照環境,同時也是遮陽的措施。這是它室內的運動場,這是用地熱的,主要的輻射措施在墻上。這在地熱下面做了停車場,上面用的是尼龍網,不光能停車,而且雨水滲透的效果非常好。走遍是地熱,地下室有一個小的氣房,熱量系統整個都循環起來了,這是室內。另外就是我們的舒適生活的體驗要靠鼻、舌、身去感受,在德國有一個非常好的體驗館。
最后,這是一個德國小型的通風設備(圖),這個設備很小,但是通過它的轉換可以空氣加濕。
由于時間關系我就不多說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