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1 16:45:30來源:中房網
??中房網訊 2015年10月31日,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房地產科學發展論壇在天津召開,論壇以互聯網+房地產為主題,探討互聯網對房地產的思維、動力、價值將產生如何深刻的影響,推動房地產互聯網進一步有機融合,分享互聯網和信息經濟帶來的成果。萬達商管總裁王志彬在本次論壇上發表題為《實體商業+互聯網的思考》的演講。王志彬表示,如果消費者需求是推動商業模式的轉變,所有的實體零售如果要加互聯網必須以最深基礎,實體商業需要將互聯網為我所用,與時俱進,實體商業需要從線上長起來,而不是飛上去,實體商業在現代這個時代應該要全方位的嫁接移動互聯網。
萬達集團商業管理中心總裁王志彬
??以下為文字實錄:
??王志彬: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謝大會的邀請,今天本來給我講的題目應該是互聯網推動現代商業發展,我覺得這個題目太大了。也不想講太落地,太系統的東西,我想講一講利用這個機會跟在座的房地產企業講講萬達在這幾對實體商業的發展和互聯網+的一些思考。
在座的很多人其實看起來跟我年紀差不太多,都是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這三十多年里中國各個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時代下有一個小的環境在今天應該討論一下,就是零售商業經營模式的變遷,作為房地產,其實我認為也是一種商業,只是他賣的商品是有所不同的。
從小在中國西北一個小城市長大,由于經濟的不發達,其實我是經歷過糧票布票、肉票甚至是豆腐票的年代,在我小時候,我所看到的商業模式其實就是小賣部、集市,后來發展成專賣店,再一個就是初期的商業信息。
再后來,在八十年代后期,開始發現發展成為有批零兼營的商城還有隔著玻璃柜臺才能購買貨物的這種百貨大樓,但是后來傳統百貨進入購買的場景,這些都是商業經營模式的一個轉變。在1992年的時候,我離開家來到天津求學,那個時候第一次看到了和平路商業圈的繁榮。我也看到勸業場里面琳瑯滿目的各種的商品,還有友誼商城里面看不到的境外來的商品,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在隨后幾年當中見證友誼商圈、和平路商圈、伊勢丹一系列商業項目的起起伏伏。
2000年前后,是中國商業推進非常快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的,所有商業的經營模式還有商品都是極大豐富的,這個時間對我來說或者對每一個消費者來說其實是極大的沖擊了我們的視覺和感官。這種商業模式的變化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社會的快速發展。
但是,在2003年之后,隨著阿里、淘寶的崛起,還有一大批電商的快速涌現,讓所有的從業者和消費者忽然發現,原來消費者的需求和商品的供應的距離可以被無限的縮短,所有實體的經營和從業者其實都開始思索一個問題,就是實體商業是不是應該向互聯網化發展。
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我們后來慢慢看到,由于電商技術的掌握,他變成了實體商業和互聯網之間的一個橋梁。但是,由于電商的這種規則相對野蠻的生長方式,然后又加上它自我迭代的速度過于快,讓所有加在電商上面的實體商業加到互聯網上,是真正的互聯網+,所有的實體商業開始慢慢感覺到的,原來自己一步一步所謂建立起來的這種經營基礎被顛覆了。這時候所有人都開始質疑,實體商業是不是已經走到山窮水盡了,到底有沒有實體商業的未來?
在三到五年之前,有人說過,碩士題商業未來最終將被線上的商業所取代,我相信大家都會相信。但是到今天,這應該只是一個笑話,因為隨著個性化消費的需求提升,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慢慢的大家可以發現,實體商業里面的一些深入的場景和一些服務的功能和深度的體驗是沒有辦法被互聯網所取代的。比如說我喝一杯咖啡,在家喝是為了解渴。但是我在商場購物中心喝星巴克的時候需要的是這個場景,需要的是這個溝通的環境,而絕對不是為了口渴喝咖啡。所以我覺得是實體商業反復思索到底要不要加互聯網,還是不是通過互聯網能夠去解決你所面對的問題。
我覺得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上面有一個標題,就是到底是什么推動了商業經營模式的轉變。有人說是經濟的發展,或者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我覺得有一定的原因,但是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原則上我認為只是推動商品的品類、質量、功能甚至是供應量的轉變,從間接上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但實際上推動整個的商業經營模式的轉變,我認為還是消費者的需求,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原來的這個百貨從步入式開始替代原有的玻璃柜臺的模式,更人性化,業態組合更多的豐富場景,豐富的體驗環境對百貨形成了沖擊。而互聯網、電子商務開使用快捷、便捷、便宜,對實體商業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其實這些所有的東西并不是純粹的經濟發展,而是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推動了這些商業經營模式的轉變,我們想一下消費者要什么,消費者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第一步要先了解一下我們面對的消費者是什么,他們處于什么樣的階段,我們做了一些研究,也有一些公開的統計數據。在現在信息和技術爆炸的世界,全世界有30億人通過互聯網連接了起來,在中國有七億人通過3G和4G網絡連接了起來,這個連接是一種很大的力量,我相信未來會改變這個時代,改變這個世界,但是不管怎么改變我零售的本質不會發生變化,零售的本質要回歸到消費者的需求,我們要重新認識消費者,跟隨消費者的腳步,傾聽消費者的聲音,改變我們的經營模式。這也是所有實體商業應該去做的。以90后的消費者為例,我們看到90后他們生長在一個物質爆炸的時代,他們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下生活,他們不需要儲存、儲蓄,他們總是在標新立異,尋找一些新的可以彰顯個性的東西,總體來說,對未來二十年或者是三十年,90后的這種消費習慣,仍將對消費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對90后做一些總結,之后又貼了一些標簽,這個標簽是什么?就是總體來看,90后是高度的互聯網化,我們稱之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同時,他又有非常強的個性張揚,需要通過有內容、有故事的產品來體現自己的個性,然后90后在這個戶互聯網的生存環境下希望有非常快捷的消費模式,而且可以提前消費,同時主張娛樂至上,就是所有東西都可以用來娛樂,一定要讓自己生活得愉快。
面對的這樣的消費者,我覺得實體商業應該重新思考我們到底要不要加互聯網,和為什么要加互聯網,我認為+互聯網是為了從根本上更好的解決消費的需求問題,我相信不管是房地產還是我們這樣的實體商業,大家都要考慮三個問題。
什么加互聯網,是全部加互聯網嗎?然后你要加互聯網的什么東西,你要怎么去加互聯網,我覺得這個是所有的實體的零售或者是實體的商業都需要考慮的問題。而今的互聯網說實話就是概念層出不窮。O2O、眾籌,大數據,全鏈條等等等等,甚至免費的經濟、粉絲經濟等等,這沒有錯,但是你不能把它到處應用,我認為所有的實體的商業,所有加互聯網,不管加什么,不管用什么方式,一定脫不開用戶、溝通和交流。否則的話不能稱之為商業。
在所有的實體消費當中,所有的消費者被一幅又一幅的實際消費場景串聯起來,消費者在每一個場景當中有自己不同的需求。作為商業的運營者,其實最主要是要了解消費者在場景當中的需求和規律,根據這些規律為消費者提供服務,讓他產生更高的粘性,或者直接產生購物、買單。在萬達我們體系當中,我們打造一個非凡的電子商務平臺,其實就是通過對消費者各種活動的了解,提供各種在現場場景下的便利條件,增加他的粘性。
我今天不要推非凡,不想過于展開,我只是想講一下萬達對互聯網+的思考。
是不是就非凡就足夠了,我認為非凡不足夠,剛才講了,到底什么加互聯網?首先要自身加互聯網,每一個萬達廣場購物中心,都上了一個商業的智能平臺,通過這個智能平臺將自己的運營者全部互聯網化,用互聯網的手段,互聯網的技術管理整個購物中心。在這個基礎上打造一個商家的管理平臺,讓在上面的所有商家通過所有實體的平臺加互聯網。然后再通過非凡電商,把消費者整個的情感體驗與互聯網緊密結合,讓它產生深度體驗,和你產生粘性,最終我們通過移動的管理平臺,將這三者打通,最后我希望這是一個產業鏈或者是一個完整的消費鏈條。
在場景消費的年代,反復再說一下,我們認為所有的消費場景要加互聯網,首先要具備這樣的消費場景,在這個前提下,所有的實體商業首先要做好自身的場景,做好自身的業態和服務功能的調整,讓你有東西可加,不然的話你家來加去只是在上面加了互聯網或者是通過豐富的SKU解決消費者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解決不了消費者的情感需求,我相信這一定最終回被消費者所拋棄。
要能夠引導消費需求,實體商業要將加互聯網用作廣義的,將所有的技術和手段用來加強自己的本身的經營基礎和優勢,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簡單的掛到互聯網上,那個不是加互聯網,那個是離開的地面,落到天上,最終容易掉下來了。
所以我闡述一下最后的觀點,如果消費者需求是推動商業模式的轉變,所有的實體零售如果要加互聯網必須以最深基礎,我們覺得實體商業需要將互聯網為我所用,與時俱進,實體商業需要從線上長起來,而不是飛上去,實體商業在現代這個時代應該要全方位的嫁接移動移動互聯網。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