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 劉志峰
??(在2018年8月28日第十屆中國房地產科學發展論壇上的講話)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房地產業適應新變化的需要,更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今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啟動之年,也是房地產業形成共識、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開篇之年。
??下面,我就“為什么要推進房地產高質量發展”、“什么是房地產的高質量發展”、“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三個方面談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為什么要推進高質量發展
??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以來,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0.8平方米,改善了城鄉居民的住房條件,拉動了經濟增長,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對要素市場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房地產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一、供需不平衡。房地產發展的矛盾突出表現為,供應不足與需求不足同時存在。這個現象的出現有三個原因:一是對供需矛盾的認識不一致;二是把市場的短期平衡視作長期平衡;三是把市場平衡視作群眾對美好居住生活需求的滿足。
??二、租售結構不合理。我國城鎮租賃住房占比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城鎮居民家庭主要依靠購置住房解決居住問題。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新移民、新就業群體是城鎮勞動力的主要補充和經濟活力的重要來源,但這一群體初始積累少、收入較低、就業流動性大,難以通過購置獲得合適住房。但當這一群體進入租賃市場后發現,租賃住房的供應量遠遠不足,而且他們的需求主要是中小戶型、中低價位、離工作地點較近的租賃住房,但市場供應的租賃住房價位偏高、位置較遠。同時,租售價格比不合理。我國338個城市的平均租售比約為1:350,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達1:700,甚至超過這個數字,出租住房的年收益率僅2%左右。這使租賃住房缺少內在的經濟動力。但我們又不能簡單地通過提高租金來改善租售比。
??三、住房屬性被扭曲。住房既有經濟屬性也有居住屬性,但核心價值是居住屬性。由于房地產投資品屬性過強,形成了普遍的社會心態——“買房就是投資”、“買房就能賺錢”,住房幾乎成了金融機構和家庭優質的“理財產品”。這一現象,不僅加劇了房地產的供需矛盾,也抑制了科技創新和社會創業。投資房地產帶來的利潤要遠高于投資科技等產業,一些企業放棄研發創新而選擇房地產。從2017年50家連續兩年以上經營虧損上市公司的年報中抽查發現,有32%企業靠出售房地產資產增厚業績和獲取利潤。房價持續上漲,也削弱了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扼殺了年輕人的創造力,導致城市競爭力下降。
??四、行業作用被放大。在長期的GDP考核影響下,經濟對房地產過度依賴。一是近年來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在遭遇外部沖擊時,為了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往往依靠房地產這一“來得快”的工具拉動投資、刺激需求。二是對土地財政發展經濟的思維模式習以為常,土地出讓金、房地產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4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高達80%,房地產作用“一股獨大”。三是房地產對鋼鐵、水泥、建材、裝修、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不可否認,但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最終消費和生產率提高,而房地產和相關產業的生產率水平要低于其他行業,房地產過快發展只會不斷增加整體經濟中的低效率、低效能產業的比重,不但無法促進經濟增長,反而會造成相關產業的產能過剩。
??五、杠桿率過高。房地產企業杠桿率過高,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一部分房地產企業采取了高杠桿擴張、高負債經營的戰略。房地產企業的負債率連年高企。今年上半年,房企資產負債率達到了80%,少數房企由于杠桿率過高,無法支撐企業的規模擴張,最終導致現金流斷裂和債務違約。居民部門杠桿率過高、增速過快,2017年,個人住房貸款余額與GDP的比值為26.5%,這一比值與美國比似乎不高,但必須注意到的是,一是個人住房貸款基本上都是城鎮戶籍家庭形成的,而2017年城鎮戶籍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42.35%,也就是說這42.35%的人口扛起了百分之百的住房債務;二是我們現在的恩格爾系數是29.3,而美國是8.9;三是美國1978年人均GDP是1萬美元,當時美國居民部門的負債率不到20%。如果拿個人住房貸款余額與城鎮居民家庭的總收入之比看,2000年這一比值是11.5%,2008年是30.3%,2017年達到74%。居民部門杠桿率過高,擠占了居民其他消費,影響了消費擴大和升級。
??六、品質提升緩慢。過去五年,我國城鎮住房質量穩步提高,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一是工業化建造水平低,施工現場濕作業占比較大;二是住房建造精度低,各空間尺度誤差較大;三是適應家庭結構變化和住房空間的可變能力差;四是房屋滲漏、開裂、串味等質量通病長期得不到根治。在我們與百度、如是金融研究院即將發布的《美好居住生活白皮書》里,消費者在公共搜索中對房地產質量通病問題的投訴有所增加。由于一段時期“房子蓋了不愁賣”,企業失去了提升品質的動力。在依靠技術進步和從業者素質提高方面,房地產的腳步遠比其他行業要慢。在熱點城市實行嚴格的限價政策,也制約了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提升住房品質。
??七、企業發展持續性差。目前,房地產企業前十強的銷售額約占整個市場的24.1%,前五十強的銷售額約占整個市場的45.9%。但在行業集中度提高的同時,一些龍頭企業采取了“三高”、“三快”戰略,即“高杠桿、高周轉、高回報率”和“快開工、快銷售、快回款”。我認為,過于追求速度,既埋下了工程質量隱患,也容易誘發社會風險。雖然短期能換來利益,但長期不可持續,也與高質量發展背道而馳。
??八、資源能源浪費大。房地產在建造使用過程中,資源能源浪費比較嚴重,單位建筑能耗比是同等氣候條件下先進國家的2-3倍,建筑中鋼材使用量高出10%-15%,每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公斤,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24億噸左右,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即便是綠色建筑,也僅僅局限于強調住宅朝向、門窗節能、材料的密封程度、外墻保溫等方面,對綠色設計、綠色建材、綠色標準、綠色計量、綠色生活方式的倡導推廣,還有欠缺,尤其是毛坯房帶來的“二次裝修”問題,為世界各國所少見。
??房地產的問題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導致經濟“脫實向虛”的局面較難改善,系統性風險在積聚,影響最終消費的擴大,使經濟結構調整變得困難。為此,必須摒棄原來的發展模式,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第二,什么是房地產的高質量發展
??我認為,房地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應當是:住房數量增長適當快于人口增長;房價上漲慢于收入增長;使全體居民住在符合健康、綠色、文明標準的住房里。
??具體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供需基本平衡,既不短缺,也不過剩。供需矛盾始終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房地產運行過程中的波動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因為對供需矛盾的判斷失誤加劇波動,必須認識到提高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長才能構筑市場的長期平衡;必須服務于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杠桿基本合理,風險可控。有一些杠桿,促進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費,對經濟社會都是有益的,但杠桿過高,就會導致泡沫積聚、風險積累。房地產高質量發展,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杠桿,把杠桿降到基本合理的水平。
??三、供應結構基本合理。這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大力發展租賃住房,增加租賃住房的供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售并舉的住房制度”,這是方向。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長租公寓發展較快,對促進住房租賃市場起到了作用,但這種模式只是提高了住房租賃的運營效率和管理服務,并沒有真正增加租賃住房的供應量。當前最主要的任務還是要增加大城市租賃住房的供應,將閑置的資源變成有效供給。其次是改善住房供應對需求的適配度。庫存為什么會存在?除了需求不足的因素,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住房空間布局、性能、質量、性價比不能適應消費者的需要。為什么一些老化的工業廠房、陳舊的寫字樓改造裝修后成了租賃市場的搶手貨?主要是提高了對需求的適配度。住房的“硬件”無法改變,但“軟件”可以提升。
??四、價格相對穩定,與居民支付能力相適應。我們要把開發重點放在真實的消費需求上,也就是說,要服務于把“房子用來住”的那部分群體。有投資需求的群體支付能力強,容易被開發企業看中,但如果我們不注意這一問題,任由泡沫積累,總有一天會破裂,不僅房企受損,銀行受損,居民受損,經濟社會也都會受損。
??五、需求管理到位,優先保障居民家庭住房權利。我們發展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房地產發展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美好居住生活的需要。居住權是人的基本權利,房地產發展首先是為了保障人的居住權利的實現。既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也要保障沒有能力通過市場獲得合適住房的家庭的“住有所居”。
??六、提高房地產供給的效率效能。房地產走過了風風火火的20多年,主要依靠價格推動型的擴張,房價上漲把房地產行業的低效率、低效能和其他矛盾都掩蓋了,但我們絕不能被這一假象所迷惑。隨著大部分城市住房供需矛盾的逐步緩解,房地產不可能再有不斷高速增長的好日子了,也不可能習慣性地依賴價格推動了。從現在起,必須認認真真地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效率效能上來。
??七、提供高質量的產品。這個問題我放到第三部分講。
劉志峰會長發言現場
??第三,如何推進房地產高質量發展
??關于什么是房地產高質量發展,我講了七個方面,前五個方面是國家政策層面要解決的,第六個方面是企業發展理念要解決的,第七個方面是企業生產要解決的。下面我就提供高質量產品談點看法。
??一、要推進綠色健康住房的發展。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需求已經不僅僅是滿足睡眠的空間,而是滿足綠色健康生活的需要。這幾年,我們致力于推進“百年住宅”試點,還制定了“百年住宅”標準,已經有十幾個項目、約一百多萬平方米住房按“百年住宅”的標準進行建設。這些項目主體結構使用年限確保百年以上,綠色建筑評價級別達到3星,住宅性能認定達到3A,采用的材料、部品都要符合綠色健康的要求,實現結構體和填充體分離,社會和經濟效益都很好,各方面評價也較高,說明高質量產品是有市場的,下一步要繼續推廣。
??還有就是要積極發展健康住宅。人在住宅內停留的時間占全部生命期的50%以上,沒有全方位、全周期的住宅健康環境和服務,高質量就不全面,也談不上美好居住生活。如室內燈光,老年人和兒童都要有保護性照明。北京同仁醫院研究過,長期在光污染下生活,老年人白內障發病率將提高40%左右,兒童近視率將提高50%左右。當前,要圍繞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讓老百姓從“有房住”向“住好房”、“住的健康”轉變。
??在綠色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節能減排。我國建筑壽命短,致使資源能源消耗和建筑垃圾大量增加,特別是大量拆除造成的資源能源浪費,使近幾年來節能減排的成果大打折扣。
??同時,房地產企業要與建材和部品企業合作,使用綠色環保建材,推廣綠色環保建材。
??二、要依靠數字化改善生產。要進一步推廣BIM技術,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和三維建筑模型,強化住宅開發的品質管理,在建造全過程跟蹤,確保規范施工、安全生產,防止偷工減料、弄虛作假。要改變當前BIM技術相關單位各行其是的做法,由建設單位牽頭,采用統一編碼和代碼建模,將建設、設計、施工、監理、運營單位等參與方的關注點和業務需求匯聚在同一平臺上,實現項目的可視化、精細化管理。由于應用BIM技術能對建筑物進行實時監測和數據搜集整理,因此對房地產提高效率效能和高質量發展效果明顯。
??三、要依靠工業化提高精度。住宅質量通病得不到根治,很重要的原因是手工勞動比重大、產品精度低。但用工業化生產住宅,就能將施工的項目技術分級分類,實現現澆與裝配融合、施工與裝修同步,提高裝配率、集成率、標準化率,消除項目變更造成的資源、能效和人力浪費,體現全穿插施工質量管理的優勢。依靠工業化生產,一般節材率達20%以上、節水率達60%以上,減少建筑垃圾80%以上,提高施工效率4—5倍。減少占用施工場地,避免二次裝修,實現了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節時和環保的“五節一環保”。大幅提升了住房品質和性能,延長使用年限、降低使用成本和維護費用。因此,要繼續在企業打造工業化建造體系,尤其要通過工業化的嚴格標準,加強現場管理和培訓,確保規范施工、安全生產,不向社會提供“帶血帶淚”的住宅產品。
??要重視對工業化的研發投入。萬科集團僅在研發方面就有1200多個設計師、工程師、建筑師,研發經費逐年提高,連照明、圍墻、護欄都有人研究,如在廚房選擇什么樣的光線,在衛生間增加什么樣的適老化座便器,研究論證完后,一個企業標準下去,大部分都按工業化的標準去做。
??四、要依靠信息化、智能化做好服務。對內,要把信息化貫穿于項目立項、招投標、施工建設、竣工驗收、項目銷售、物業管理等方面,形成與其他上下游企業的優勢互補。對外,要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的作用,將教育、醫療、旅游、大健康等信息接入社區和家庭,為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服務。如遠洋集團在健康住宅建設過程中,通過信息化手段,對住宅周邊的水染源、空氣質量實施遠程監測,促進城市居住環境健康、空氣質量健康、飲用水健康;綠地集團、保利集團利用信息化、智能技術,將家政養老、社區醫療、居家看護等信息資源接入家庭,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務;海爾集團通過信息技術,構建了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客廳、智能廚房在內的一整套家庭智能體系。
??五、要注重住房全壽命的資源能源節約和全方位服務。住房應該是成品,而不應該是半成品,要努力實現全裝修一步到位,減少浪費。住房的使用周期長,而家庭的結構變化快,所以,要推進空間可變的結構體系,尤其是“SI”體系。“SI”體系使建筑結構和設備管線分離,能在不改變主體結構的前提下,進行設備管線更換、裝修更新、建筑維護和空間布局調整。要以人為本,從兒童到青年,從中年到老年,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里不同人生階段的居家生活,努力實現住房全壽命周期的經濟適用。同時要加強標準化建設,使住房全壽命周期都能按標準建設管理。
??各位嘉賓和朋友們:高質量發展是一場比意志、比耐力的長跑,創建美好居住生活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讓我們團結協作,共同奮進,為房地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滿足群眾對美好居住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