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14:25:11來源:中房網
??中房網訊 2022年7月6日 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國際竹藤中心、中國林產工業協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中國木材保護工業協會發起的“首屆現代木竹結構建筑與人居產業論壇”在北京正式啟幕。
??論壇以“順勢筑質量新高、合力謀低碳未來”為主題,集聚行業優秀產學研力量,分享國內外現代木結構最新研究成果,研討現代木竹結構建筑技術發展與應用的焦點與痛點。在此次論交流會上,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進行了發言。
??楊保軍表示,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作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體現了中國主動承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責任的大國擔當。
??在此背景下,論壇“順勢筑質量新高合力謀低碳未來”為主題匯聚城鄉建設、工業信息、林業草原等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研究機構以及企業代表多專業、多維度研討現代木竹結構建筑與人居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對于推動城鄉建設領域雙碳目標實現,推動城鄉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借此機會談以下三點看法。
??一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雙碳背景下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他指出,近年來,我國城鄉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但業面臨著整體性缺乏,系統性不足,宜居性不高等矛盾和問題,到2021年城鎮化率達到64.72%,城市發展進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準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強結構調整并重。黨中央對此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印發關于推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為雙碳背景下推動城鄉建設領域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城鄉建設發展面臨從理念到方式到制度的全面綠色轉型。
??二是要客觀全面地看待木竹結構建筑的作用和價值。他認為,自古以來木竹結構建筑作為最貼近于大自然的結構形式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應用傳統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是中國適宜人居的重要載體。在雙碳背景下,木竹結構建筑優勢更加凸顯,現代木竹結構建筑是綠色建筑的一種新形式,在低碳節能,循環利用,減少垃圾,固碳儲碳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長期以來我國城鄉建設在粗放發展模式下形成了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慣性依賴,因地制宜推動木竹結構建筑發展對于降低碳排放,減少建筑運行能耗,促進林業經濟健康發展,完善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是積極推動包括木竹結構建筑在內高水平綠色建筑發展。他表示,我國于本世紀初開始發展木竹結構建筑,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截止到2021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筑86億平方米,2021年新增綠色建筑將近20億平方米,但也面臨一些問題,例如社會公眾建筑行業對木竹結構建筑建材的認知和接受度還有限,應用領域還比較窄,對于中國特色現代木竹結構建筑技術體系及中高層木竹結構建筑還有待深入研究等。
??以下為文字實錄:
??楊保軍: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參加首屆現代木竹結構建筑與人居產業論壇,首先謹代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祝賀論壇的順利召開。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作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體現了中國主動承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責任的大國擔當。去年以來,中央連續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等重要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雙碳工作的主要目標和行動綱領。在此背景下,論壇“順勢筑質量新高合力謀低碳未來”為主題匯聚城鄉建設、工業信息、林業草原等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研究機構以及企業代表多專業、多維度研討現代木竹結構建筑與人居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對于推動城鄉建設領域雙碳目標實現,推動城鄉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借此機會談三點認識。
??第一,正確認識和把握雙碳背景下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
??近年來,我國城鄉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但業面臨著整體性缺乏,系統性不足,宜居性不高,包容性不夠等矛盾和問題,我國已經進入城市化較快發展的中后期,到2021年城鎮化率達到64.72%,城市發展進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準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強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黨中央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印發關于推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為我們在雙碳背景下推動城鄉建設領域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城鄉建設發展面臨從理念到方式到制度的全面綠色轉型。要積極轉變重物不重人的城鄉建設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諧共進,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現人口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資源協調,要完善城鄉基礎設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打造綠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等,修復城市與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加快扭轉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鄉建設發展方式,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城鄉建設領域是碳排放大戶,隨著城鎮化過程的推進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碳排放占比預計還將呈上升趨勢,在推進城鄉建設領域雙碳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為了減排而減排,要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型轉變,要建立健全區域和城市群綠色發展的協調機制,實現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補短板和更新改造專項行動以及體系化建設,提高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化水平,要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推廣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集約化、產業化建造方式,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推動實現城鄉建設領域的節能減排目標。要盡快轉變重速度輕質量,重規模輕效益,重眼前輕長遠的城鄉建設體制機制,推進城鄉建設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建立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的統籌機制,建立健全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評估制度,要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城鄉建設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和政策法規,要推動美好環境共建共治共享,深化城市管理和執法體制改革,形成一套以綠色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建設和監管體制機制,全面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客觀全面地看待木竹結構建筑的作用和價值。
??自古以來木竹結構建筑作為最貼近于大自然的結構形式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應用傳統和良好的產業基礎,是中國適宜人居的重要載體,在雙碳背景下,木竹結構建筑優勢更加凸顯,現代木竹結構建筑是綠色建筑的一種新形式,在低碳節能,循環利用,減少垃圾,固碳儲碳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長期以來我國城鄉建設在粗放發展模式下形成了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慣性依賴,因地制宜推動木竹結構建筑發展對于降低碳排放,減少建筑運行能耗,促進林業經濟健康發展,完善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木竹結構建筑是傳承文化蘊含詩意的建筑,南禪寺、佛光寺、應縣木塔這些古老的木建筑承載了中華優秀的文化歷史,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向我們展現了中國傳統木建筑極強的美學可塑性和藝術表現力。營造“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詩意人居,木竹結構建筑亦不可或缺的元素,“寧可食物肉,不可居無竹”展現了中國人的精神品格。從生存階段我們追求立足謀生到發展階段追求多元美好生活,到將來進入人的全面發展階段,向往詩意棲居戲劇,營造精神家園建筑的發展和演變只有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的精華滲透到現代科技創新中才能顯現獨有魅力和精神逸韻,而木竹結構建筑正符合建筑美的法則,實現傳統與現代,文化與藝術的有機融合。
??第三,積極推動包括木竹結構建筑在內的高水平綠色建筑發展。
??我國于本世紀初開始發展是綠色建筑,相交于發達國家晚30年左右,當然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截止到2021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筑86億平方米,2021年新增綠色建筑將近20億平方米,當年新增綠色建筑占年度新增建筑的比例達到84%,近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違法《“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廣新型綠色建筑方式因地制宜發展木竹結構建筑,印發《綠色建筑評價管理辦法》《綠色建筑標識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發布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木結構設計規范、木結構實驗方法標準、裝配式木結構建筑技術標準等一系列標準規范;出版木結構建筑設計設計,木竹結構建筑圖集,為各類民用建筑綠色評價、綠色設計、綠色改造等提供技術支撐,基本形成了目標清晰、政策配套、標準完善的政策體系,同時積極推動鋼混、鋼木、木混等裝配式組合結構的研發應用,拓寬木結構技術應用領域,實際上木竹結構建筑在發展中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說社會公眾建筑行業對木竹結構建筑建材的認知和接受度還有限,應用領域還比較窄,對于中國特色現代木竹結構建筑技術體系及中高層木竹結構建筑還有待深入研究。國內原材料和裝配供給,人才和研發創新能力不足,亟需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化針對性的研究和實踐。
??各位專家、各位領導、各位朋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在較短于發達國家的時間內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非常高興看到在中國房地產協會的召集下,各有關協會聯合發起成立現代木竹結構建筑與人居產業聯席會,這是行業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的創新之舉,也將開啟多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的合作新篇,希望更多部門、行業學協會企業積極行動起來研討探討創新實踐,積極推動木竹結構建筑的健康良性發展,不斷推進城鄉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
??最后,預祝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