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3 14:39:54來源:中房網
??中房網訊 為結合“十三五”規劃,分析展望房地產趨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供給側改革,發展新型建造和住宅產業化,并探討交流中美房地產市場,增進雙方合作,中國房地產業協會、美國亞裔房地產協會于2016年6月22日—6月24日,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辦第八屆中國房地產科學發展論壇暨第三屆中美房地產高峰論壇。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王建國進行主題演講,他的演講題目是從城市格網到城市形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 王建國
??以下為內容實錄:
??王建國:尊敬的劉會長,北美的嘉賓,還有法國的嘉賓,還有房地產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今天很榮幸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有一個交流。我也講兩句,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我非常容幸在今天講一講,城市格網和城市形態,我的PPT是雙語的,所以我覺得大家理解起來比較方便。考慮到我們大部分聽眾都是中國人,所以我接下來的演講都會使用中文。
這個城市格網,就是研究一個城市基地和地的問題。我們現在研究房地產,可能是大家關注是地上建的那部分,是在一定的土地是上建起來,我們是在一個城市上建起來。很多年前我讀過一個文章,到底是規劃設計,還是房地產業的發展,決定了美國城市,那里面結論房地產是非常重要的推動,我們可以看到,推動這樣格網,城市土地組織方式,研究城市形態,一直是我們學界關注的重點。最早都是從自由的發展,或者采取當地資源,在允許情況下進行建設。不管是幾大文明,曾經自上而下的聚落產生的方式都是一樣的。
中國像這樣的用風水,背山面水,符合生態足跡。我們看到古往今來,有很多的聚落的選擇,剛剛是一些歐洲城市,我們看這里建了這么一個部落,因為在1977年在這開了國家建筑師大會,在那個里面,就說明在整個城市聚落建設過程中,不僅僅只有歐美一種模式,在世界上有很多種模式。我們看一下當時的情形,這是世界的遺產,很多人到南美去可以看到這樣的東西。這是廣州的一些村落,都是按照當地的自然情況建造的。
這個發展過程中,聚落慢慢發展,發展過程中,發現用格網,或者某一種情況,可以看出當時最初就有格網的方式。可以看左邊這組圖,從一個河谷,慢慢發展成以運河發展城市,格網是其中重要的發展方式。我們進一步可以看到格網有土地細分的功能,這里面有一點很重要,由于有了格網,地塊劃分有一定的公平性,而且可以很快的把土地利用好。這樣的格網在后來的城市發展中,就比較普遍。這就是當時的奉天城,現在也是沈陽最核心的位置。這是成都,當時在城市擴建的時候,也采用了格網的形勢。這是維也納,是當時一個輪廓,再到了工業革命以后,就把城墻拆掉了,我們可以注意到,右邊的周圍的形態就用了格網的東西。似乎大家可以意識到,這里面認為方式會產生格網的方式。
在座各位地產界的朋友,你們在當時的情況,也會對這個發展有所助力。
所以格網方式,最早是自然的方式有機成長。這個自上而下,沒有那么明確的格網,也沒有那么多等級。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格網就變成了城市選擇。包括了對土地、經營和公平性的考慮。第一個是適用性和經濟性,適合人口集聚,交通、土地劃分。格網由若干個單元組成,如果看成一個機器,可以有替換的可能,最早的格網規劃,在規劃界都認為,古希臘用格網規劃了這個城市,但是誕生了一種用格網的方式規劃、建設一個聚落的方法。后來的羅馬這些城鎮,在十字網格的中心有一個廟,相當于他們神靈保護他們的城市。
這個也是一個格網城市,這是文藝復興時期,有一些建筑師提出理想城市,當時很多的概念,這座城市在威尼斯的北面,是唯一一個完全按照理想城市建設起來,是一個軍事城市。
格網城市在不同文化里面都有廣泛使用。這是伊朗的伊斯法罕。曼哈頓,很多朋友來自美國都很清楚,格網在美國應用比較廣泛,今天曼哈頓的格局就是這樣奠定的。那條城市在格網城市之前就有了,之后就形成很多三角形、梯形的空間。
著名的費城也是這樣的,也按照格網方式進行建設。華盛頓中心區的特性,也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規劃,只是把中間的路留出來。北京的發展,隨著城市發展一些變化,但是這種格局沒有改變。
我們講格網的優點,具有自上而下,簡單的預判的方法,具有明顯的時效性,同時也會按照不同的等級進行城市的發展。右邊是老區域,左邊、上面是新橫濱,我們看到,在這個規劃設計當中,通過格網決定了它的發展。所以今天這邊既保留了一些歷史遺跡,但是大量的建設,就是在格網的條件下建設起來。
格網也有它的缺點,你比如說是由人為規劃來決定的。讓多數人去執行的一個東西。往往對于自然的屬性特征,比如說水溫、地貌掉以輕心。過去隋朝興城,從東南角到西北角,地面高差60多米,低于410米的城區,如果一旦下比較大的雨就會造成洪澇。
這是曼哈頓這個里面過去也有地形和地貌,格網規劃沒有管;包括舊金山,有地形的城市用格網去做,一定有這樣的問題。右邊的圖是做很好的城市規劃,可是右下的部分,格網規劃沒有管,是具有剛性的決策的特點。
格網做得不好,也有一些問題。上海的世紀大道,很多角度都成角度,這都是格網帶來的問題。總得來講,格網的發展,是順應城市發展的模式,適應新的城鎮發展,是城市發展理性依據。關于格網的研究,在60年代的時候,英國劍橋大學,曾經做過一些研究,他就認為,紐約那種像亭子式的建筑,如果做成周邊式的房子,就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間,就是左邊上面這張圖,可以看到每一個面積和周邊面積是一樣的,大概表達的意思。
其實城市發展過程中,即使格網形態不變,城市密度和強度一直變化。這是上海黃埔區的情況,這里面加建了很多建筑,這是他的特點,抑制性加強。
我們看到巴黎的控高是一直變化,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倫敦,巴塞羅那,基本的房子,周邊是圍和的方式。即使到了小城市,包括下面的戴爾伏特,也是三、四層的尺度。海德堡是3、4次的樣子。這里面的意義,現在城市發展和運營,需要一定的程度集聚和規模和密度。在歐洲很多城市,如果用周邊式的街區,容積率可以達到3以上,像柏林、巴塞羅娜那周邊式公寓容積率可以達到4.5。這樣CBD的密度有就是3-4。換句話說,西方的城市不需要拆一建多的方式獲得城市容量發展。但是中國是以一層為主的四合院方式,如果當中面積很大,很難變成一個現代城市。所以城市變大,是有一定的內在道理在里面。我們中國大部分是到不了1,大家也不要想當年的方案可惜了,可是北京的二環以內,我們不可能全部保留四合院。所以中國的情況發生變化了,總體來說,在格網當中可以變化,但是城市逐步加密過程中,變化,形成當代創新,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的基本觀點,既要關注城市基本活力,也要關注城市發展內在動力。這是我作為一個學者,就是需要關注的一個東西。
在格網當中也產生很多空間,中間形成的冰水空間都是非常好,這些空間都在格網前提下做出來。是阿爾默新城中心,這是變成很豐富的形態。同樣在格網情況下,可以變化,所以他的價值提升很高。南京也是這樣,是一個老城,格網也是非常有特點,有小的,有大的。我們前些年,對格網形態進行研究,建起來是這樣的情形。這時候要在原來的格網上發生變化。這里面房子建多建少,不是在座的講,是有依據的。就是土地的屬性。比如說土地的性質,有軌道交通,有綠地、板塊,同時也有組織建高層的,這些因素都要綜合考慮,不是過去定一個高度,放一個氣球看專家看是否合適,所以一定要從土地的角度進行研究。
通過單因子之后,進行綜合之后,當時我畫一個草圖,怎么去研究老城,這是形成右邊的性質,最后形成右邊的圖,這里面畫成嚴格控制區,和適度發展區等,通過這樣的前提下,不改變原來的格網前提下,獲得這樣的發展。我們今天看到的南京還是還是非常美麗。
下面講一下開放住區的討論與思考,我們過去是步行時代,再到馬車時代和今天的時代,格網的尺度和交通改變和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有非常大關系。我們左邊巴黎,中間是曼哈頓,這幾個是在同一個圖上。我們今天講的門禁小區,就跟賠里提的很相像,當時的汽車越來越多,而人們卻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他就做了一個鄰里單位,這個社區就是當時講的400米的街區。今天社會跟原來的社會發生很大變化。過去是熟人社會,我是一個宗族、姓氏組織的社會,而今天是全都不知道。所以你設計、建設跟用戶分離,這點非常關鍵。剛才幾位專家都講,銷不對路,這個跟今天的發展有很大關系。
我個人認為這個超大街區,是圍大于合,合是人有自己的活動心理,或者睦鄰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現場的情形。所以我覺得今天講到,我們不再搞封閉小區,我覺得這里面尺度完成最關鍵。過去都是騎馬,到了馬車出來的時候,當時城市建設師就提出,因為有馬車出現,你在馬車里面看的東西跟步行看的不一樣。所以我認為假定在中國目前狀況下,我個人的分析,目前按照規劃的要求,之路設定是150米,所以我認為150-250米是比較好的標準,6.25公頃不需要開放。所以當時400、500米的街面需要開放。這是上海的華僑城蘇河灣,這樣的城市規劃不需要開放。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樓盤,這個大概7.5公頃,這個稍微超過了那個尺度,可加可不加。但是這個是廣州的匯景新城占地130公頃,這個就是必須要加。
我覺得簡單用這么幾點看法,城市規劃是城市格網的最初決定者,城市規劃借助等級化格網決定用地空間安排的基本秩序,城鎮發展的規模和邊界,同時通過、經濟、文化和人口規模的研究決定了城市的功能、用地規模和空間容量,并為城市多樣化基準。
城市設計決定了城市形態在體驗認知上的品質,它基于視覺美學,場所價值和活力,生活宜居性幫助規劃細分和優化了城市用地規模和空間容量的分配,并通過設計創新達到城市形態的特征和個性呈現。
建筑設計可以在城市設計架構基礎上,通過建筑產品的形式和環境貢獻決定城市形態在微觀層面上的物質和品質,格網同樣可以產生豐富性和多元性的幫助。我今天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提一些意見,不一定對,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