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6 11:36:51來源:中房網
陸澤榮:我來自我介紹一下,我來自北京綠色建筑產業聯盟,這個聯盟實際上是一個協會,是經北京市民政局批準的一個行業組織。今天我跟大家探討一下中國的建筑現在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我們就目前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的一些現狀,一些政策,包括存在一些問題,以及未來的一些商機發表一些看法。
第一個問題,我給大家講講中國在綠色建筑發展現狀方面,也就是說到2015年,中國的綠色建筑的面積計劃要達到10億平方米。那就是20%以上的新城鎮的新建建筑必須要達到綠色建筑標準,這是現在政府的計劃。也就是說,國家的國民為了健康、舒適,包括提高生活品質方面,最近這三年時間,國民對于綠色建筑的需求每年都在按照10%的速度在增長。在中國綠色建筑發展比較好的一些省份,大概是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四川、山東、貴州、廣西、湖北、山西、臺灣、香港、河北、遼寧、海南、重慶、內蒙等地,在這個綠色建筑基本上在我們國家全面進行鋪開了。在中國的綠色建筑建造在質量和運行效果方面,首選的就是下面這十幾個省,比如說像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四川、山東、臺灣、香港、河北和重慶,這幾個省相對來說綠色建筑發展比較好一些,比較快一點,效果也比較明顯。
前面講的差不多就是中國綠色建筑的一個發展現狀。
目前來講,我們國家為了發展綠色建筑出臺了很多政策,包括一些引導性的政策、補貼性的政策、強制性的政策,以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也通過第二次修改,做的比較可以。
在引導性的政策方面,自從2014年開始,政府的投資的一些公共建筑,包括公益性建筑,還有直轄市包括計劃單列市的一些省,還有一些省會城市,它的保障性住房都要全面執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就是中國的綠色建筑標準。到2015年末,我們要求要達到10億平方米綠色建筑的建造面積。計劃到2020年我們的綠色建筑要占新建建筑面積要超過30%,那么一些補貼性政策,比如說像對于符合綠色建筑、生態城區,這樣符合條件的,要給予資金的補貼,一般補貼基準在五千萬人民幣左右。
中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分為三個星級,一星級算是最低的星級,就我們國家來講,目前要求強制執行的是建筑標準還不給予補貼。那么,二星級和三星級,三星級是最高等級的,二星級算是中間層。三星級國家財政補貼每平米大概是80元,地方的財政補貼是40元-100元之間。為什么說是40元-100元。有些省地方財政不能富有的時候補助的比較多一些。那么,二星級的補貼是國家財政補貼每平米45元,地方財政補貼22.5元,這樣的一個區間。
在強制性的政策方面,2013年國務院頒布的一號文件里面有一個叫做《綠色行動方案》,是我們國家力度最大的一個行動方案。還有住建部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公共建筑節能工作的通知》、還有《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一些實施意見》,以及住建部建筑節能“十二五”的一個專項規劃,這些都是屬于強制性的一些政策性文件。
我們發展綠色建筑的重點和任務是,切實抓好新建建筑的節能工作,大力推進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開展城鎮供熱系統的改造,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要加強公共建筑節能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為了讓中國的綠色的建筑更加規范的去發展。
我們現在可以看見的是,中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涉及到七大方面。這個評價體系相對于來說是2014年重新進行修訂過的一個新的評價體系。它相對于我們2006年頒布的標準體系,在標準上面提高了很多。我們現在國家綠色建筑標準也和美國LEED標準做了一個對比,我們國家三星標準比LEED北京標準尺度更加高一些。
我們國家盡管出臺了很多政策,也有標準,但是在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我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國家人雖然很多,但是綠色建筑的起步比較晚,相對于這種專業技術人才的資源比較少。第二個問題,建筑材料的這種檢驗和推廣也存在一些問題。在科研的成果推廣,包括技術研發,同樣也存在一些問題。還有一些問題就是說,消費群體和開發商之間的利益不對等,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那么就專業技術人才方面,比如說像我們國家的高校,關于綠色建筑方面還沒有專業的學科,所以從學校來講,輸出的人才數量是有限的。在前5年,國內的高校基本上沒有對口的綠色建筑方面的一些技術人才,這個專業技術人才。在專業的培訓實驗基地也比較少,也沒有形成人才的配送規模。就目前來講,中國的綠色建筑的從業人員,需求是比較大,但是社會的人才市場還是需要去培養,有些不一定是特別想去學習。還有,我們作為中國的綠色建筑專業技術人才,細分各個專業科目,比如說像規劃、設計、施工、運行、檢測,包括材料,這幾個方面需要協同性比較差,沒有完全形成一個系統,都是在各干各的,規劃在干規劃的,設計在干設計的,施工在干施工的,沒有把它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還有就是信息不對稱,就是新技術、新能源、新方法,也需要有效整合在一個平臺上,形成共享共有這種機制。有些技術是為了知識產權對他這個技術實際上是一個保護,我有這項技術不愿意交給別人。
基于這些原因,導致了我們目前專業技術人才不能完全滿足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的需要。從建筑材料方面來講,首先是在資金投入方面不足,建筑材料一個是在研發階段、生產階段、銷售階段,包括使用階段資金投入方面都不足。在我們這個觀念上面有時候有些時候有些陳舊,比如說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社會效益,社會利益,有些建筑材料純粹是偽綠色的,也有這些問題存在。
在政府監管方面有一些發力,專業的檢測人員專業知識需要升級,對于我們現在的建筑材料也應該是缺一些有效的監管機制。對于一些特別好的一些新興的建筑材料,不能有效像市場去傳遞,所以應用起來也比較緩慢。我們通常叫號召力不夠。另外一個,在建筑材料的研發方面,規模化效應需要培養,包括社會企業的研發生產規模,只是在處于一個初級階段,比較難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所以,在某些方面來講,品質不一定是完全可以得到保證。
在研究方面,我們都是做學院派的,通常情況下,我覺得注重理論研究,成果轉換率特別低,這也是一個問題。在建筑應用科學研究方面都來自于民間自發,所以它的研究能力和投入,包括資金投入都有限,所以研究成果有時候價值品位不是太高,所以投入還是有一些問題,需要政府在應用科學研究方面要做一些大的投入。有些比較好的研究成果,其實在推廣的渠道方面也不是特別暢通,前沿的科研成果市場化進程比較慢,不能迅速發揮作用,產生社會效應。這也是一系列問題。
在消費群體和開發商之間存在一個利益不對等的問題,比如說開發商注重經濟利益,購買的受眾在購買綠色建筑產品的時候,通常情況下不考慮開發商大的投入,基本上他覺得沒有太大的關系,目前是有這樣的一些問題。
從政策導向方面,現在國家對一些補貼都是為開發商補貼的比較多一些,對購買消費市場的消費者來講沒有實質性的補貼,所以這樣投資者占了一個絕對的優勢,消費者在選擇范圍不是太寬。我們國家現在發展綠色建筑大大小小的問題還是存在不少,因為我們綠色建筑發展也是最近十年,發展的比較快一點。那么,正因為有這些問題我們感覺很多的商機,比如說在人才培養方面是一個商機,在新技術革新和綠色建筑材料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是一個商機。在消費市場已經形成了理性消費的新格局,也是我們中國未來綠色建筑發展的一個大的商機。那么,我們在專業知識升級和人才培養需求進入了一個高潮期,就現在來說。
第二個,中國有13億人口,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市場需求決定了商業的投入價值,所以未來中國的綠色建筑技術和綠色建筑材料的市場已經形成了規模化效應。到2020年每年要節約3.54億噸標準煤,建筑節能要承擔國家節能總目標的30.7%。我們國家現在的既有建筑有400多億平方米,95%的建筑都是屬于那種高能耗的建筑,所以這些建筑到要進行改造,所以技術和建筑材料方面的市場比較大,這也是因素之一。從消費角度來講,我們現在的消費者追求這種舒適、安全、健康的生活品質,他也希望去購買或消費綠色建筑。
總之來說,中國的綠色建筑發展是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個新的機遇。這些觀點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各位在座的都是專家,國內來的都是一些大專家,包括我們加拿大的各位專家,我只是代表對我們國家綠色建筑的一些觀點和看法。事實上,觀點和看法確實存在著,假如說我在這個地方說的不是特別妥,請大家包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