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于凌罡到趙智強 中國個人合作建房破冰
- 2004年:北京首現個人合作集資建房
- 房價高、買房難,正困擾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北京一個叫于凌罡的年輕人,正聯合一大群來自各行各業的年輕人,要用自己的方式在北京蓋一幢他們自己的樓房。具體來說,就是他們打算注冊成立自己的房地產公司,并從政府手里競拍到一塊土地,然后聘請專業的設計公司和房地產建設公司,在這塊地上建起自己的房子。他們試圖用這樣的方式破解自己的買房困局。[詳細]
- 2011年底:溫州商人趙智強進京擬拿地建房
- 2011年12月,溫州商人趙智強率領律師團隊進京,宣布已看中南四環、南五環的兩塊地,擬尋找合作者共同出資拿地建房。截至2012年2月,已有近400人在該組織報名,有200多人通過審核后已經正式報名成功。[詳細]
合作建房謀求突圍 業內普遍存在爭議
會員的積累
與拿地
仍是委托建房
面臨的最大困難
與拿地
仍是委托建房
面臨的最大困難
觀點:合作建房 任重道遠
在我國,民間資本集合參與住房市場的行為,并不僅是一種市場現象,更象征著社會治理方式和經濟秩序的轉變,無論合作建房、集資建房、還是委托建房,都能充分發揮人們參與社會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我國社會總體發展有益,也值得社會各界正視與鼓勵。然而,對于“合作建房”而言,目前仍缺乏明確的政策支持與法律監管。對于參與者而言,參與其中者必須要有相當的風險承受能力。對于組織者而言,在合作建房的每一個環節中如何做到“公開、公正、透明”則是取得會員信任的最大前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