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9 10:52:10
??2021年,22個重點城市采取“雙集中”供地對企業投拓帶來了前所未有挑戰。一年拍三次的固定節奏下,房企投資博弈性增加,短期資金池深度成為企業增儲的重要砝碼。2021年,也是近五年來企業面臨生存危機、資金危機最大的一年,融資收緊、企業爆雷帶來信用危機,不斷“撕裂”房企資金的缺口。
??集中供地疊加企業資金危機,導致2021年房企投資始終保持審慎的態度,全年百強拿地銷售比僅為0.29,創近五年新低。且以第一次集中供地為轉折點,全年呈現“先揚后抑”的走勢。二季度在首輪集中供地規模房企“搶跑”策略的帶動下,企業投資較為積極,TOP50房企單月投資力度在6月達到高峰,但隨之而來的爆雷與資金短缺,導致四季度投資跌入谷底,二三輪中鮮有規模房企、品牌房企出手拿地,“暫停拿地求生存”成為大多數企業共識。
??“上半年不賺錢也要拿地,下半年讓利也不投資”是2021年房企投資真實的縮影。從企業端看,國企、央企可謂“全年無休”,始終是土地市場“生力軍”,中海、保利、招商等均在核心城市補充了優質地塊。而諸多規模房企在首輪集中供地后集體“隱身”,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性平臺公司成為土地市場“托底者”。
??展望明年,我們認為謹慎投資預期難以大幅扭轉,投資結構性回暖是大概率事件。年末政治局會議指出,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疊加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降準等組合拳,會對房企融資產生一定積極信號,但體現在投資復蘇上,仍需要一定的傳導時間,預計投資力度需要3-6個月的修復期。
??2021年總結
??01
??投資集中度:銷售TOP30仍占據七成新增貨值,中下游房企生存空間遭擠壓
??截至2021年11月末,新增貨值百強門檻為203.6億元,同比微漲3%,新增土地價值、新增土地建面百強門檻分別為80.5億元和116萬平方米,其中金額同比上升11%,建面則下降4%。
??由于下半年房企現金流持續吃緊,頭部房企拿地也大幅收斂,1-11月僅有9家房企新增貨值高于2000億,與2020年同期15家相比差距頗大。而新增土儲貨值在1000-2000億的房企有13家,較去年同期減少2家。由此可見,盡管核心城市土地供應增多,但房企拿地積極性在下滑。
??雖然頭部房企新增投資放緩,但在全行業面臨資金壓力、投資收縮的大背景下,新增貨值的集中度依然維持高位,十強房企新增貨值占百強的35%,11-20強房企新增貨值占百強的20%,也就是說,百強新增貨值有一半以上被20強房企獨占,剩余80強房企僅能分食45%,強者恒強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各梯隊拿地集中度變化不盡相同:2021年10強房企拿地集中度在持續下滑,相應的,11-20強房企拿地集中度連續上升,其中多以區域深耕的房企為主。后三個梯隊的拿地集中度則相對持平,變化幅度并不明顯。
??02
??投資意愿:百強房企拿地銷售降至0.29,創近五年新低
??從拿地銷售比變化也可窺見今年房企謹慎的投資態度。2021年1-11月百強房企拿地銷售比僅為0.29,較去年下降0.08,與2017年的高峰相比,幾乎腰斬。總體來看,近五年房企投資意愿、力度在持續下降,2021年拿地銷售比更是創五年新低。
??由于大部分規模房企投資仍聚焦一二線,且22個核心城市采取了“雙集中供地”,因此百強房企的投資積極性與雙集中供地的節奏緊密相關:
??第一季度受到春節假期影響,且本就是投資淡季,加之雙集中供地出臺,各大城市暫緩土地供應,導致企業拿地意愿不強,百強拿地銷售比僅有0.2。其中一季度主要是國企、央企憑借資金優勢對投資迅速鋪排、積極補貨。
??第二季度,隨著22城集中供地首輪開拍,規模房企積極性較高,導致第二季度整體拿地銷售比大幅上升至0.38,接近監管要求的40%紅線。其中21-30強房企拿地積極性提高最為顯著,源于該梯隊企業積極參與杭州、廈門等熱點城市土拍所致。
??第三季度,首輪集中供地暫告一段落,而第二輪集中出讓延遲至9、10月,在土拍政策不斷收緊、企業現金流緊張的情況下,房企拿地銷售比小幅回落至0.35,多數房企暫緩拿地為下一輪集中供地騰出資金額度。
??第四季度中包含了較多城市2、3輪土地集中出讓,但市場熱度與首輪集中供地形成鮮明對比,地方政府有意控制地價,導致核心城市土地出讓也未能吸引房企積極投資,不少城市只能靠本地城投集團“托底”拿地。此外,市場持續下行、信用風險放大,企業拿地的意愿幾乎降至冰點。
??綜合而言,以往年末的拿地高峰并未出現,可見在當前的政策、市場環境下,房企受制于供應端和資金端的壓力,投資風格偏謹慎;另一方面,年末各房企都加大銷售力度,因此整體拿地銷售比進一步降低。
??03
??投資節奏:全年先揚后抑,四季度投資力度較二季度高峰下降超60%
??……略……
??04
??企業表現:超三成房企拿地銷售比不足0.2,部分中小企業投資基本停滯
??……略……
??05
??集中供地:首輪規模房企“搶跑”,二、三輪國企、央企托底
??集中供地中,企業投資表現也大相徑庭:首輪集中供地中區域深耕型房企、規模房企均表現較為積極,而第二輪、第三輪集中供地中不少民企“隱身”,國企和地方平臺公司成為拿地的主要力量。
??一方面受到“三道紅線”等金融監管政策,2021年房企的融資現金流急劇收縮,“無錢拿地”,另一方面第二輪集中供地中各城市對拿地自有資金的審核加強,拿地門檻大幅提升。
??根據CRIC統計,百強房企在首輪集中供地中,拿地金額超過9200億元,而在第二輪集中供地中,拿地金額驟減至3400億元左右,降幅高達63%。
??按企業類型來看,民企的降幅最大,國企央企第二輪拿地金額較第一輪下降42%,而民企的力度收縮幅度高達83%。可見隨著融資、土拍政策持續趨緊,民企受影響程度遠比國企央企更加嚴重。
??從金額的集中度來看,這樣的現象更為明顯:
??首輪集中供地中,百強房企中民企拿地金額占比達52%,而國企拿地金額占比48%,兩者“平分秋色”,甚至民企占比略高;但在第二輪集中供地中,民企的投資金額占比減半,僅剩25%,而剩余的75%則均由國企央企占據。
??按兩輪投資力度的漲跌變化,可將房企分為兩大類:
??一是拿地幅度大幅降低的房企,以融創、新城、中駿、德信、新希望等民企為代表,這些房企在第二輪集中供地中,投資金額甚至不足10億元,與首輪積極投資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
??另一類則是拿地力度不跌反升的房企,從統計結果來看,此類房企全部來自國企央企,包括中海、保利置業、華發、金隅等。
??而按銷售梯隊來看,TOP21-30強房企拿地力度大幅下降,第二輪集中供地拿地金額較首輪減少了93%,首輪中拿地積極的龍光、融信、佳兆業等在第二輪集中供地中均無斬獲。
??在21-30強梯隊投資極速收斂后,各梯隊房企在第二輪集中供地的拿地集中度也發生改變,前30強房企金額占比明顯下滑,而后70家房企的占比大幅上升,30-50強、后50強房企拿地金額占比幅度各上漲7個百分點。
??30強以前的房企在二輪供地中拿地收斂程度更為明顯,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規模房企在首輪集中供地時,已經搶先納儲,投資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另一方面則是在政策的持續收緊下,“禁馬甲”等政策限制了規模房企大幅攬地。
??06
??區域分布:投資聚焦一二線,偏好長三角城市群
??從百強房企投資區域分布來看,2021年一二線核心城市投資仍是首選,一線和二線投資金額占比分別為19%和50%,僅有三成金額用于三四線城市的投資。且由于第二、三輪集中供地大部分集中在10月以后,導致第四季度投資金額高度聚焦一二線城市,金額占比合計高達74%,三四線城市占比僅有26%。
??區域層面,長三角依然最受開發商青睞,百強房企全年投資金額中有42%集中于長三角,其次是珠三角,占比為20%,中西部和環渤海區域占比各19%,整體形成“一超三強”的格局。
??從季度變化來看,長三角投資占比持續下行,一方面是長三角土地相對較“貴”,在現金流趨緊的情況下房企拿地難度較高,另一方面是部分深耕長三角的區域型房企隨著資金的持續緊張,投資力度遠不如一、二季度。而環渤海區域第四季度成交金額占比大增,主要是由于北京集中供地的影響。
??細化到城市層面,百強房企投資金額最高的20個城市以二線省會城市為主,杭州憑借較高的土地出讓量和市場熱度,成為投資額最高的城市,其次北京、南京和廣州百強拿地金額也超過2000億元,這4個城市的投資金額較其他城市明顯高出一截。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拿地金額TOP20的城市中,有15個均為集中供地的試點城市。除此以外,溫州、佛山、金華、紹興和東莞也進入拿地金額20強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下,這幾個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表現比部分二線城市熱度更高。
??2022年展望
??短期來看,集中供地模式仍將延續,對于多數房企而言,資金壓力猶如懸頂之劍,投資謹慎的預期難以大幅扭轉。2021年年底,融資環境出現了寬松的跡象,會對未來房企融資產生一定積極信號。此外,集中供地政策也在放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之下,不排除明年地價出現下滑。因此,我們認為投資力度的恢復仍需3-6個月的修復期,2022年第二輪集中供地或是企業拿地窗口期,但企業間分化會持續,投資主力將仍以國企、央企為主,大部分民企仍應保持謹慎的態勢,地方平臺“托底”之下通過合作開發增儲或是“良藥”。
??01
??謹慎拿地是主旋律,拿地力度修復仍需3-6個月
??在央行、銀保監會召開房地產金融工作座談會后,房企融資、信貸有望回暖,但從發債情況來看,仍以保利、招商等國企,以及各類城投為主,普通民企的融資渠道尚未恢復;因此對于大部分房企來說,銷售、回款、償債是首要任務。
??盡管年末部分政策出臺給了市場筑底的信心,但從當前企業的銷售以及融資情況來看,依舊面臨較大的困難。所以短期市場觸底反彈的基礎并不牢靠,預計投資力度的修復仍需要經過3-6個月的調整期。
??因此,對于多數房企來說,謹慎的態度仍是未來投資的主旋律。一方面是行業已經步入“后規模”時代,為了沖規模而拿地策略已經顯得不合時宜,另一方面,去杠桿大背景下,“促銷售、抓回款”,保證現金流仍是企業第一要務,“先活下去才能活的好”。
??從2021年第二輪、第三輪集中供地來看,短期投資主力將仍以國企、央企為主,地方平臺公司“托底”或將繼續延續到明年。
??02
??關注明年第二輪集中供地機會,堅決不做大持有、投資與利潤、周期掛鉤
??……略……
??03
??關注收并購機會,地方平臺公司兜底帶來合作開發訴求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