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許倩 2024-09-05 08:17:55 來源:中房報
??銀行投放房地產業貸款的節奏,出現積極變化。
??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貸款增加了6105億元;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雖同比下降2.1%,但整體房地產貸款余額達到53.1萬億元。而整個2023年,房地產開發貸款僅增加約1900億元。
??截至今年6月末,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13.77萬億元,同比增長2.8%,這個增速比2023年末及2022年末的增速均高出1.3個百分點。這說明,銀行正在加碼“輸血”房地產業,這為“保交房”提供了保障。
??上市銀行財報數據亦可佐證。在中國房地產報記者統計的19家大中型上市銀行中,有15家銀行上半年房地產業貸款呈正增長態勢。其中,六大國有商業銀行上半年新增房地產業貸款共計3271.69億元,占19家銀行新增總額的74%。
??與此同時,隨著行業風險加速出清,上市銀行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出現普遍下降。
??上市銀行高管層對房地產業的態度亦發生變化,信心逐漸增強。在2024年中期業績會上,建設銀行副行長李建江表示,從重點領域來看,房地產方面供需兩端的政策效應正逐漸釋放,房地產方面出現了積極變化。建行扎實做好保交房和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加大力度防范化解風險各項措施落地見效。
??中信銀行副行長胡罡表示,國家政策對房地產行業的支持力度在加大,在政策支持下,房地產資產的質量將會逐步趨穩。
??加碼投放房地產業貸款
??今年上半年,六大國有商業銀行房地產業貸款余額全部增長。
??其中,工商銀行上半年房地產業貸款新增898.38億元,增量居第一,房地產業貸款余額8520.64億元;中國銀行房地產業貸款新增777.39億元,房地產業貸款余額共計9524.86億元,總規模居銀行業第一;建設銀行房地產業貸款新增567.7億元;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和農業銀行上半年新增規模均超過300億元。
??而在2023年,交通銀行房地產業貸款余額減少了307.77億元,是去年六大行中唯一壓降房地產業貸款的銀行。
??截至今年6月末,六大行房地產業貸款余額共計4.42萬億元,上半年共新增3271.69億元,較年初增幅為8%;而2023年一年,六大行房地產業貸款新增2534.92億元,同比增幅為6.6%。也就是說,僅今年上半年,六大行房地產業貸款新增規模就超過了去年全年增量。
??農業銀行副行長劉洪在2024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農業銀行新增房地產業貸款投放1309億元。新增貸款主要投向城市更新保障型、安居工程等民生保障類項目,市場銷售預期較好的商品房開發項目,以及現金流較為穩定的商業物業項目,客戶類型覆蓋國企、混合所有制和民營等各類房地產企業。
??劉洪判斷,今年上半年以來,國家積極引導房地產行業政策優化調整,市場方面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部分區域和城市的商品住房銷售有向好跡象,市場釋放出信心逐步恢復的積極信號。
??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僅民生銀行和渤海銀行上半年房地產業貸款余額減少,分別減少了58.98億元和4.85億元;2023年全年房地產業貸款余額出現減少的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和平安銀行,均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正增長。
??以招商銀行為例,2023年該行房地產業貸款余額大幅縮減493.13億元,是2023年壓降房地產業貸款規模最大的銀行;而今年上半年該行新增房地產業貸款132.71億元。平安銀行,2023年房地產業貸款余額減少281.62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則新增33.93億元。
??今年上半年,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房地產業貸款新增規模均超過300億元。從房地產業貸款余額看,這兩家銀行也在股份制銀行中規模最高的。
??3家城商行中,北京銀行房地產業貸款余額增長,上海銀行和江蘇銀行余額均下降。
??這背后是政策的大力推動。今年上半年,政府部門從供需兩端持續優化房地產政策措施,支持住房市場需求的釋放和房企融資改善。供給端重要支持政策包括進一步發揮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作用;推動符合“白名單”條件的項目“應進盡進”,合規“白名單”項目“應貸盡貸”;滿足在建項目合理信貸融資需求等。
??以萬科為例。今年上半年,萬科新增融資、再融資612億元(累計償債524億元),新增融資綜合成本3.66%。其中,經營性物業貸合計落地219億元;“白名單”項目申報175個;銀團貸款方面,5月獲得招商銀行牽頭200億元銀團貸款,6月落地交通銀行65億元固融資產包融資。
??不過,上半年房企融資政策改善主要聚焦于銀行信貸端,而房企融資總規模仍處在下降通道。據中指院統計,今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共實現債券融資2791.6億元,同比下降26.9%。其中信用債同比下降21.9%,海外債下降54.8%,ABS下降33.3%。
??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普遍下降
??一個可喜變化是,絕大多數上市銀行的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出現下降。
??記者注意到,在公布相關數據的17家大中型上市銀行中,僅4家銀行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較2023年末上升,1家持平,其余12家均下降。
??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最高的是農業銀行,截至今年6月末,達到5.42%。對此,劉洪表示,從資產質量來看,截至6月末,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與年初持平,遠低于去年的峰值,新發生的不良較去年同期也有所下降。
??第二高的是工商銀行,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達5.35%,較2023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第三是民生銀行,達5.29%,較2023年末上升0.37個百分點,上升速度值得警惕。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超過5%的還有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不過,均較2023年末下降。
??李建江表示,上半年,建設銀行房地產業貸款的不良額和不良率均有所下降,不良率較2023年末降低0.44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的暴露量也在減少。
??招商銀行副行長鐘德勝表示,招商銀行上半年在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在房地產領域,對新增業務進行差異化管理,聚焦優質區域、優質客戶和優質項目。在存量業務上,按照風險為本原則,按照“一戶一策”、“一項目一策”方式,對于有潛在風險隱患的一些客戶,也在加快化解風險。
??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的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也不低,分別達到4.97%、4.94%,但均較2023年末下降,這說明銀行已經關注到了房地產業風險,并已采取措施。
??中國銀行風險總監劉堅東表示,上半年,房企外部融資環境有所改善,同時,中國銀行持續加強風險管控,提升清收化解能力。截至6月末,房地產不良余額、不良貸款率均較2023年末有所下降。總體來看,中國銀行房地產行業風險總體可控。
??業績會上,多家銀行表示,在把控房地產業資產質量的同時,將繼續落實好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
??工商銀行副行長王景武表示,在落實好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的同時,把好資產選擇關,著力構建分散多元均衡的房地產投融資結構,加大風險房企和項目的處置出清力度,提高撥備提取比例,房地產業資產質量總體穩定。
??交通銀行首席風險官劉建軍表示,部分房地產企業因為內生性現金流還沒有完全恢復,相關貸款業務仍存在一定下遷不良壓力。交通銀行將落實國家關于房地產領域調控政策,包括保交房、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 ,“一戶一策”有效推動房地產領域風險化解。
??劉洪表示,農業銀行下一步將全面助力做好保交房工作,強化與政府溝通對接,創新運用多種方式做好相關項目融資和風險處置,跟蹤探索存量房消化的金融服務有效模式。同時,將提升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的服務質效,持續跟進“白名單”項目,完善全流程服務機制,做好貸款投放。農業銀行還將持續做好“三大工程”的融資,動態對接“平急兩用”項目清單,推動保障型住房成熟項目的審查審批,加快融資落地。
2024年1—7月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8萬個
2024-09-03分地區看,江蘇、吉林、青海、遼寧、江西、上海、內蒙古、山東等8個地區開工率超過80%。重慶新政:已出租住房不納入家庭住房套數計算
2024-09-02調整住房限售,支持“以舊換新”,加快存量商品房去化。廣州:全市新建商品房推行“購房即交房、交證”
2024-09-02保障“去庫存”“保交房”“防爛尾”工作實施,方便企業群眾購房辦證。報告|百城新房去化壓力處于“高溫期”
2024-08-29壓力較大城市應爭取政策和各類信貸資金支持。上海“7090政策”正式落幕!
2024-08-28房子更大了,大房子也更多了。關于房屋養老金,住建部最新回應
2024-08-27不增加個人負擔、不減損個人權益。財政部:1-7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7763億元,同比下降22.3%
2024-08-27土地和房地產相關稅收中,契稅3169億元,同比下降10.9%;房產稅2878億元,同比增長20.2%。2024年七月房地產大事件盤點
2024-08-26回顧,是為了更好的前行!
- 2024-09-04 10:54:20
- 2024-09-04 10:26:55
- 2024-09-04 10:23:19
- 2024-09-04 10:20:29
- 2024-09-04 10:00:38
- 2024-09-04 09:52:38
- 2024-09-04 09:50:52
- 2024-09-04 09:44:32
- 2024-09-04 09:40:41
- 2024-09-04 09:23:53
- 2024-09-04 09:20:43
- 2024-09-04 08:39:17
- 2024-09-04 08:37:27
- 2024-09-04 08:35:58
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2023-02)1571.9點
- 0.13%
- -0.91%
日期 | 指數 | 環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