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秦佳麗 劉亞 2020-07-29 12:10:32 來源:中房報
??他還是那個熱心而專業的“中國房地產之父”,思想開放,言談耿直,對中國房地產行業的認知和剖析獨樹一幟,一貫為房地產行業對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發聲。
在位于北京CBD地段的世紀財富中心19樓辦公室,記者近日對匯力基金董事長,中房集團、幸福人壽原董事長孟曉蘇進行了專訪,圍繞新常態下樓市展開了一場回顧與展望。
2020年上半年,疫情沖擊與復雜的市場環境下,房地產行業普遍面臨銷售去化壓力,與此同時,以深圳、寧波為代表的一批城市步入局部交易火熱與限購加碼等境況。其中,二手房漲幅居首的深圳6月份單月成交量破萬套,均價較去年底上漲14.37%;在長三角地區漲幅亮眼的寧波,屢現“萬人搖號”。繼此之后,深圳發布“7·15”新政,提出在深落戶且社保滿3年才可購房、離婚3年內受限、增值稅免征由2年提高至5年等措施;寧波的“穩樓市十條”,則擴大了限購區域。
“全國樓市的啟動一定是梯度演進,有先有后。抑制居民購買力對一些城市是降溫冷水,但對樓市與經濟還沒起來的城市可能是一記大棒?!泵蠒蕴K告訴記者,全國樓市不能總是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在外需持續不振的情況下還是要倚重內需。他認為:“房地產市場是鏈接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樓市活躍能帶動相關產業繁榮,發揮出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
“房改第一人”傳遞的理念不止于此。此次訪談中他提到“新剛需”概念,認為疫情之后的改善性住房需求明顯提升;提出堅持住房體系建設與保障房建設“雙軌制”下進入到住房“大保障”時代,一味抑制房價有損多數家庭既有利益;他把自己推介了15年之久的REITs產品比作用心良苦的“卞和獻玉”,認為只有基建與房地產同時驅動,將債權轉化為股權才是化解金融風險的正確路徑;他勸告房企“咬定青山不放松”,看好住房市場背后的旺盛需求。“盡管目前國內經濟舉步維艱,但是可以預言房地產行業恢復發展將是中國經濟順利復蘇的晴雨表。”
“全國樓市啟動有先有后,不能把剛生起的火苗撲滅”
中國房地產報:站在年中節點,您對上半年的樓市發展形勢怎么看?
孟曉蘇:近半年來,中國經濟整體處于下滑通道,受疫情影響,一季度下滑尤其明顯,二季度稍微好轉,但房地產銷售增長依舊表現為負值。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上半年全國的房產銷售的面積同比增速為-8.4%,銷售額同比增速為-5.4%。
這不能僅僅用疫情來解釋,房地產投資增速這幾年早就收窄,自從2011年施行樓市限購政策以來,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從當初的20%左右,下滑到2019年的9.9%,直到今年上半年表現為1.9%。與之對應的是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造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GDP增速下降。我國從2012年結束了8%以上的GDP增幅,隨后就一路下滑至6.1%。
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各方都希望能夠營造出經濟新亮點,包括投資新基建,用財政補貼刺激居民購買力。中央會議也多次提出來要擴大內需、恢復居民購買力。在追新的同時不要忘記了,樓市對于經濟發展的拉動力還是存在的。它不是短期的拉動力,而是具有長效機制的經濟拉動力。
中國房地產報:近期深圳、寧波等城市樓市交易活躍,當地隨后升級限購政策,引起業界關注,您如何看待這批城市限購加碼?
孟曉蘇:一些城市樓市先活躍起來是好事,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我們迫切需要購買力回到市場。而且目前只是個別城市率先啟動并非全國性的普遍啟動。上半年全國城鎮房屋銷售面積為-8.4%,是歷史上最低位。
全國樓市啟動一定是梯度演進有先有后,重點表現為一線城市或沿海城市,預示著下一步經濟復蘇。有的地區要把剛剛生起的火苗撲滅這不算帶了個好頭。整個樓市不能長期只是不溫不火的狀態,必定要有一定的突破。
2016年在“樓市去庫存”政策鼓舞下,正是深圳率先突破低迷,當年房價上漲超過50%,因為壓抑了幾年都沒有上漲。接著深圳帶動了北京和上海樓市,隨后是南京、廈門、青島、蘇州、合肥這些城市,房價增幅都達到了50%。那一輪“樓市去庫存”并沒有給經濟帶來損害,反而幫助相關產業把連續幾年的“產能過?!毕袅?。
現在讓我質疑的并不是這些城市“因城施策”,而是會不會成為“槍打出頭鳥”?會不會對其他城市造成連帶影響?就怕這一刀砍下去,砍了深圳的“鞋跟”,卻砍到其他省市的“脖頸”。就像2017-2018年那次調控,讓2016年房價上漲50%的城市都跑掉了,卻抓住房價后漲起來的省市痛打一頓。
如果全國樓市總是起不來,那么受害的不僅是房企而是整個國民經濟?,F在房地產企業紛紛開始轉型,還算扛得住,反倒是那些難于轉型的產業鏈,譬如鋼鐵、建材等行業,就要陷于困難。每次受打擊最大的其實都是它們。
總體來說,在國民經濟內外嚴重受阻的情況下,啟動樓市而非抑制樓市應是正確的政策選項?,F在一方面用財政補貼去促進居民買東西,一方面卻限制居民購房,這是一種奇怪的“政策混搭”,好像是不同的人在各管各的。在樓市調控上因城施策、精準施策很重要,抑制居民購買力對一些城市是降溫冷水,但對樓市與經濟還沒起來的城市可能是一記大棒,會把人們給打懵。
中國房地產報:也就是說疫情之后需要重點依靠住房來拉動內需?
孟曉蘇:有人問我,疫情之后人民群眾更需要什么?是更需要醫院嗎?事實上疫情期間醫院反而成了“禁區”,一些常規的手術與診療也被推遲。
疫情反而讓居民對住房的需求更加明確。疫情期間的居家隔離、居家辦公,使“家”的功能被延伸和擴大,增加了人們對改善性住房的需求。居家窘迫甚至讓一些地方的離婚率增加了不少。有人說“房小蹲禁閉、房大休養地、別墅度假區”。現在應對“改善性住房”有進一步認知,把它視作疫情過后居民的“新剛需”。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不少城市人們仍然在踴躍購買住房,并推動了房價上漲。不是因為他們愿意多花這筆錢,而是因為住房供不應求,城市管理者提供的住宅建設用地有限,城市開發者沒有足夠的土地來建設住房。
回到我們剛才說的個主題。首先買房本身就是消費,它相當于把構成房屋的鋼筋水泥,電氣管線、鋼板玻璃都買了下來,后續的裝修、家具、空調電器也都要花錢購買;其次,購房活動拉動了相關產業。居民購房款并不是交給開發商就消失了,而是從此開始了貨幣的傳導過程:開發商把錢交給營造商,營造商交給部品制造商,再交到原材料生產商與能源提供商……。這種貨幣傳導機制作用不僅盤活了多個產業,而且每個環節都有對勞動者的支付,勞動者拿到薪酬去養家糊口,又拉動了居民消費。這不正是“國內大循環”的具體表現嗎?相關產業正是在這種大循環中獲得市場與生機的。2016年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中央采納了我們的建議實行“樓市去庫存”政策,把再次陷入“產能過?!钡匿撹F、煤炭、有色金屬等行業都拉動起來,使經濟很快走出困境。
居民踴躍買房是好事而不是壞事,我國現在正需要擴大內需,形成國內大循環。房地產市場是鏈接國內大循環關鍵環節,樓市活躍能帶動相關產業繁榮,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房地產業作為一個拉動力很強的主導產業,它能起到一把鑰匙開多把鎖的作用。中國古代有個寓言故事叫“葉公好龍”,真龍來了反而把葉公給嚇跑了,被人評價為“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這就像現在很多人說要啟動內需,擺出啟動內需的各種姿態,可當內需真正來臨的時候,他們反而驚恐不安,甚至要動手打壓內需。
“房價下降有損多數居民家庭利益”
中國房地產報:在大家都在談論產業升級的時候,我們應該對房地產行業秉持怎樣的階段性認知?
孟曉蘇:我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仍應是以住房、汽車和基礎設施建設這“最新三大件”來拉動經濟,其中核心是住房和汽車。我曾在1997年12月的美國報刊采訪中談到“Chinese dream”,取學自美國所說的“American dream”。那時我就預言,中國居民會進入到以買房和買車為主的消費階段。事實證明,當時對這一經濟起飛階段的判斷是正確的。
1998年開始房改的時候,中國的GDP只是排名世界第7位。當時的國內專家普遍認為,到2025年中國GDP將能接近日本,2050年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沒想到房改釋放出中國巨大的內需力量,使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平均每兩年超越一個國家。到了2010年即房改12年后,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近十年又進一步擴大了與后面國家的距離。這就是選準住房作為經濟增長點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歷史作用。
重化工業的增長對國力的影響很大。現在即使一些低端制造業向東南亞轉移,只要重化工業基地仍然在中國,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就依然穩固。
這就是依靠內需所起的作用。通過房地產與汽車消費的發展,又對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出需求?;A設施建設不是無本之木,它跟人們的居住和出行需求緊密相關。出于人們對更好居住條件的追求和城市擴張的需要,新建住房會建得離老城區更遠,于是就需要增加車輛和建設道路,這就把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起來,而基礎設施建設又讓遠處的土地增值。如果抑制住房地產開發,單獨搞基礎設施建設,請問這些基礎設施是給誰修建的?建設它們的投資借款又從哪里償還呢?
我支持產業升級,但不能因此否定自己現成的主導產業。包括產業升級中的房屋智能化、智慧城市與無人駕駛汽車等等,都是房屋、汽車與其運營環境的更新換代,這些科技產品的附著物仍然離不開人們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
中國房地產報:您最初在房改方案中強調建設住房體系和保障房體系,這種住房“雙軌制”目前成效如何?
孟曉蘇:根據最近央行發布的統計數據,我國96%的城鎮居民擁有產權房,平均每個家庭擁有1.5套住房;其中最低收入的20%的居民,住房自有率也達到了89.1%。這些數據表明,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標。房產價格增長使房產占居民家庭財產59.1%,居民家庭負債率僅為9.1%。對比國外的統計數據,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家庭財產持有量的國家,房屋財產增值為居民帶來了富裕與尊嚴。
在解決城鎮居民住房問題上,我國實際上已進入“住房大保障”時代。在普通居民所持有的各類住房中有不少是房改房、經濟適用房或其他保障性住房,包括房地產企業在開發商品房時所提供的拆遷安置房。所有這些保障性住房加起來應當占到現今城鎮居民住宅的主要比例,高于城鎮商品房的套數。為此我將它稱為“大保障”。商品房建設與保障房建設就像一枚硬幣的兩個面相輔相成。砸毀硬幣的這一面,當然就會傷及那一面。
房地產業進入增幅下降的“新常態”是與限購、限貸政策聯系在一起的。這種限制最初來自對房價上漲的顧慮,因為當時沒有全面提供保障房,房價上漲會損害低收入者利益。但是在大規模建設保障房、基本實現應保盡保以后,依舊顧慮房價上漲會傷及百姓就不符合實際了。
住房建設極大改善了居民居住條件,住房的財富效應也逐漸顯現出來。我們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在強調房屋的居住功能時,并沒有否定房屋的財富價值。而房價上漲直接表現為居民財富增長與家庭財富增值。現在向銀行貸款都要看貸款人是否有房產,甚至出現了“房抵經營貸”,使小微企業能靠抵押房產獲得運營資金。這就反映出房產價值對小微企業增信的重要性。當然其中也有潛在風險,企業經營搞不好無法還債,就要拍賣房產抵賬。我預計未來“法拍屋”數量會大幅度增加,問題根源將是企業經營上的問題,而非房地產的問題。
另外,由我提倡并推行的“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也是建立在老人房產已經增值的基礎上。目前已有幸福人壽、中保人壽推出一批產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的問題是這種以房養老產品的提供者太少,只有兩家保險公司,更多保險公司還沒有進入,問題出在供給側而不是出在需求端。還出現了打著“以房養老”幌子的騙子公司欺騙老人。
如果讓我對樓市調控提出什么建議的話,那就是要“不忘初心”。我在房改方案中就強調“住房雙軌制”,現在更要加緊建立“兩個體系建設”。在已進入“大保障時代”的今天,打壓房價不僅不能維護低收入家庭的利益,反而會損害大多數家庭的利益。
另外,還有人擔心征收房產稅會帶來問題,其實房產稅本來就是應該征的。不征房產稅對兩部分低收入群體的不公平:一是對農民,二是對城里最后買房的群體。他們都是需要扶助的弱勢群體。前者被廉價征收土地,后者承受著最后的高房價。如何征收房產稅?不需要過分復雜的設計,不需要建設一個覆蓋14億人民的“住房產權信息系統”。不必把這個本來簡單的稅種搞得復雜化。我的方案設計是“見房就征,見證就退”,即全部城鎮住房都要繳納房產稅,然后每位居民可以憑身份證退稅一套房。這樣就把房改房、拆遷安置房等都包括在內了,也能避免人們“離婚避稅”。
“讓基建與房地產兩個輪子都轉起來”
中國房地產報:目前的宏觀國民經濟環境中,您個人比較關注哪些領域?
孟曉蘇:我最關注的兩個方面,就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兩個輪子,一個是房地產投資,另一個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二者分別占了固定資產投資的22%左右。現在房地產投資這個輪子已經被陷在泥里,今年上半年投資額同比增長僅1.9%;基礎設施建設這個輪子由于多年的負債經營,現在也已然被債務纏住,今年上半年投資額同比下降2.7%。
中央曾經提出了“三大攻堅戰”,其中的第一大攻堅戰就是化解金融風險。我們現在要努力把這兩個輪子拖出泥沼,讓它們正常運轉。一方面要講清楚房地產仍然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人民群眾還有旺盛的購房需求;另一方面是基礎設施建設,它是造成地方政府高額負債的主要原因。如果能通過推動資產證券化即權益型REITs,把債務變成持有這些資產的股權,就能讓第一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是一種金融創新,在國外它的主要基礎資產構成是商業用房,基礎設施項目只是其中的一個小門類。近期有人問我,為什么中國要從小門類起步?我告訴他們,這與我國社會對房地產的誤解有關,總擔心資金流向房地產。其實全世界的REITs多是從商業地產啟動,因為房屋的增值潛力大,從長線看比基礎設施更能給投資人帶來利益;而基礎設施項目增值效應低,多數是有折舊和功能衰減的。
為引入REITs這個產品,我從2005年就開始呼吁,就像卞和獻玉一樣,苦苦獻了15年?,F在終于被人們接受了,但推動試點仍很為吃力。如果只是兩個業務主管部門努力推動,而不能系統引入國外REITs的全套法規,我擔心即使試點成功也難于復制。現在只能努力邁出試點的第一步,然后要盡快完善配套法規。權益型REITs對于化解地方政府過高負債,將會是“藥到病除”,明顯降低我國面對的金融風險。
“住房需求始終旺盛,房企應咬定青山不放松”
中國房地產報:對于下半年的樓市走向您作何預判?
孟曉蘇:下半年中國經濟將逐漸趨穩,但總體上今年經濟形勢并不樂觀。在逆境之下,房地產業仍會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向上的托力,它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現在人們給房地產穿上了各種馬甲,包括養老地產、旅游地產、醫療地產、科技地產、文化地產、物流地產等等。這是規避房地產調控的一種手段,脫掉“馬甲”它們都是房地產。這反映出人們對于某種輿論的懼怕心理。作為當年房改的推動者之一,看到這種情況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畢竟還是居民旺盛的購房需求,作為一種長效機制拉動了我國經濟發展?,F在中央強調的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這些要求應當得到更好的執行。
我對下半年的房地產市場謹慎樂觀。房地產行業能否順利啟動,將是下半年國民經濟能否復蘇的晴雨表。目前一些城市的樓市已經啟動,但遭遇到輿論的壓力。不少城市出現“樓市松綁一日游”,寬松政策剛冒頭就被嚇得縮回去了。下半年要推動內需增長,在動用財政力量補貼消費的時候,別忘記樓市中蘊含著巨大的內需力量,要讓居民能夠正常購房。面對疫情的沖擊和國際上諸多困難因素,如果我們自己再不斷給樓市潑冷水,那就是為構建國內大循環設阻的行為了。
中國房地產報:對于房企的轉型道路,您有何建議和期待?
孟曉蘇:我對房企的勸告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當年我們房改課題組曾作出判斷,住房會成為我國居民的消費熱點與經濟增長點。多年后再看,這個觀點沒有過時,房地產市場仍然有居民的旺盛需求,住房仍然是市場需求的重點,由此建立對房地產行業發展的長期信心。
有人說“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進入到了白銀時代了”。我認為這個判斷為時過早。美國的房地產業已經發展243年,從2012年開始再次恢復增長,現在依舊是全美的第二大產業。中國自房改以來房地產業才發展了22年,還有著巨大市場需求和長期發展動力,怎么就是發展到頭了呢?這明顯是淺見。
在房地產開發的各個板塊中到底應該更關注什么?我認為是居民住房。現在居民住房總體上供不應求,本身又是需求最旺盛?,F在限購最為嚴格的是住房,供地最為不足的是住房,最應該投資建設的恰恰也是住房?,F在一些商業地產機構也開始回歸住房建設。不能忘記“衣食住行”是人們的基本需求,其他門類的地產項目往往是為住宅建設提供配套。特別是現在,住房產品潛在的供不應求值得關注,被限制的居民購買力一旦被釋放,就能讓人們重新看到我這一判斷的客觀性。
房地產行業過去是、現在是、未來很長時間仍會是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面對國內經濟舉步維艱,我們要胸懷全局、立足本職,努力為恢復國民經濟正常發展、形成國內大循環做出貢獻。
央行行長潘功勝:穩妥化解大型房企債券違約風險
2023-10-23一視同仁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土拍規則生變,或重回價高者得?
2023-10-20土拍規則調整順應市場變化,4城取消地價限制。最高發放3萬元!鄭州高新區發布多子女家庭購房補貼辦法
2023-10-20二孩家庭給予一次性2萬元/套的購房補貼;三孩家庭給予一次性3萬元/套的購房補貼。9月份鄭州商品房銷售8608套,銷售均價12304元/平方米
2023-10-20其中商品住宅銷售4961套,銷售面積60.02萬平方米,銷售均價11513元/平方米。9月房價:下跌態勢有所遏制,一線城市回穩趨勢明顯
2023-10-19政策效應開始顯現。南京出臺存量房交易資金監管新政
2023-10-19進一步激發存量房市場活力,保障存量房交易資金安全,維護買賣雙方合法權益。上海優化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套數認定標準
2023-10-19明確了首套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的認定。國家統計局:房地產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仍然有堅實的支撐
2023-10-18房地產的調整是有利于房地產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
- 12:48
- 12:21
- 11:56
- 11:54
- 11:45
- 11:45
- 11:34
- 11:09
- 11:01
- 10:57
- 10:49
- 10:46
- 10:37
- 10:27
- 10:19
- 10:10
- 10:02
- 09:59
- 09:50
- 09:48
- 09:39
- 09:08
- 09:05
- 08:58
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2023-02)1571.9點
- 0.13%
- -0.91%
日期 | 指數 | 環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