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田傲云 2022-10-27 14:05:31 來源:中國房地產網
??編者按
??1992年,理想照耀現實,無論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對于中國經濟,對于中國房地產,對于中國企業家,都是一個龍門陡開、充滿希望的創造創業年份。
??30年篳路藍縷櫛風沐雨,中國房改、人民安居以及房地產市場主體的企業——成就一堆堆,往事一幕幕,燃燈者一個個。
??這一年,中國房地產報應運誕生,30年來看盡中國人居、中國城市噴薄而出的向上力量和繁榮昌盛,看見中國房地產企業和行業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的奮斗成就,我們一路同行鮮活報道行業的光榮與夢想,我們一路同行走入脫貧攻堅、抗擊疫情和鄉村振興的現場,看見企業向善而生公益至上的行動與擔當。
??站在未來,中國房地產報推出《向未來·再出發——人居改變中國30年大歷史》大型新聞主題報道,全面深刻地記錄和復活中國人居事業30年行進這段光榮與夢想的特大歷史,重新思考,匯聚智慧,相信未來,再次出發。
??站在高處往下看,回字型設計的玉樹嘉那嘛呢游客到訪中心空靈深遂,若隱若現,令人心馳神往;11個采用順時針旋轉的觀景臺,回應著藏傳佛教中白螺和法輪中體現出的對順時針的喜好。歷史與現代,在這里實現了連接。
??“每每回望,都是一種心靈的對視。”玉樹嘉那嘛呢游客到訪中心設計者、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利說,“我在這里看到了人與建筑的互動。”
??張利始終認為,建筑除了完成其必要的功能屬性外,還應注重人的體驗和感受,回歸人本主義。
??出于這種考量,張利開始關注新交叉學科領域“城市人因工程學”,從人的感受與人體特性出發,關注城市空間在各尺度上與人行為的互動,其中“人因”就是測量人對建筑空間的反饋,進而優化建筑空間設計。
??在之后的十余年,張利一直致力于推動“城市人因”領域的研究,將人因分析與設計干預方法用于建筑與城市空間研究,主持設計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地區館及屋頂花園、玉樹嘉那嘛呢游客到訪中心、“雪如意”、“冰玉環”、首鋼滑雪大跳臺等項目。
??作為國內較早將人因分析方法應用到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建筑師,張利亦表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一定不是簡單的增量,而是越高的質量。如今,這一理念已逐漸引發業內共鳴。
??此外,張利還十分關心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首鋼滑雪大跳臺場館的設計便是張利充分考慮賽后可持續利用、踐行綠色低碳可持續理念的代表之作。
??采訪接近尾聲時,張利分享了美國建筑師巴克敏斯特·富勒說過的一句話,“設計就是用最少的資源干到最多,來服務人的生活”。這句話也是他的座右銘。張利娓娓道來了這些年他的建筑研究與設計,如悶熱夏末一場雨,令人酣暢淋漓。
??建筑是連接人和自然的橋梁
??1992年,改革開放春風正勁。這一年,海南掀起了城市開發建設熱潮,年僅22歲的張利被學校安排到海口實習。
??“我當時還在讀大四,到海口后的主要工作就是畫圖,那會兒建設量很大,也有更多可發揮空間,所以盡管條件艱苦,但大家都懷著滿腔的激情和干勁兒。”張利表示。
??“那是一個瘋狂的時代。”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產投資達87億元,占固定資產總投資的一半。這一年,海口市經濟增長率高達83%,海南全省財政收入的40%來自房地產業。
??無數的房地產公司開始擊鼓傳花式地炒賣這個島嶼上的地皮和房產。到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公司,每天多達300家。高峰時期,總人數不過160萬的海島上,竟然出現5000多家房地產公司,平均每320個人一家。
??“當時社會對建筑專業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開發商、投資商排隊在外面等著我們圖畫。”
??時隔30年,再次回想起這段海南實習經歷,張利感慨道。
??實習結束后,張利回到清華大學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博士,畢業后選擇留校教學,先后擔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期間,隨著對建筑理解的加深,他逐漸聚焦“城市人因工程學”領域的研究,并將其運用到項目實踐中。
??“2010年,我開始關注‘人因’領域的研究。當時,上海正在舉辦世博會,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次世博會對我影響很深,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的關注點開始從物轉向到人。”張利說。
??同年秋天,玉樹開始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玉樹嘉那嘛呢游客到訪中心是震后援建十大重點建筑之一,也是張利的轉型之作。
??玉樹是藏區極其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這一價值主要來自于新寨的嘉那瑪尼石堆。它歷經300余年的來自各方的信徒的堆放,目前有2.5億塊瑪尼石,規模為世界之最。玉樹近40%的人口以雕刻瑪尼石為生。嘉那瑪尼石堆在玉樹人心目中占據著不可比擬的地位。在地震之后,玉樹人在修復自家住宅之前首先修復的就是瑪尼石堆。
??項目靠近嘉那瑪尼石堆,如何做一個集診所、郵局、休憩、瑪尼石研究以及游客服務為一體公共建筑,同時不搶石碓風頭是本項目設計的關鍵。
??2010年末,張利團隊開始設計籌建這一游客中心;歷經4輪失敗,設計方案才最終做出。
??“剛接手時,我們仍沿用此前在平原城市的經驗和方法設計方案,但當地的藏族社區并不接受,認為這和當地宗教、文化等關系不大。”回想起最初的設計過程張利表示,當時沒有更深入的了解當地人的生活與文化,方案中對玉樹文化元素的提取也不精準。
??意識到問題后,張利改變了此前工作習慣,請了中國藏學院的一位老師,決定和團隊先學習藏式建筑、玉樹藏式建筑以及嘉那嘛呢與玉樹的歷史線索等方面的知識,再去現場觀察當地人的生活與文化習俗,也初次將人因工程學設計方法運用在建筑中。
??通過學習和實地調研,張利團隊在諸多藏式建筑中注意到了一種回字形建筑,這一建筑原型對解決藏區高原氣候下大進深建筑的采光通風起到了明確作用,也被大量應用在藏區的居住建筑和部分宗教建筑中。
??但這還不夠,因為回字形建筑只能被認為與藏區有關,沒有明顯地表達與玉樹特性的關聯。
??一次,張利在尋找設計靈感時,發現在建筑所在地就能直接看到十幾個和嘉那嘛呢石碓相關的重要文化遺址。“我就決定在建筑屋頂處設計出11座觀景臺,這樣游客可以在一樓通過文字或展覽來了解當地文化、歷史,到二樓的觀景臺又能看到真實的遺址展示,這個方案最終也被當地藏族社區接受。”
??建筑材料方面,考慮到綠色可持續性和運輸便利性,張利選擇就地取材,整個建筑由嘛呢石塊砌筑而成,回字型的主體空間結構,再往上還有環繞其周邊的11座觀景臺,其中9座觀景臺分別指向9處嘉那嘛呢的宗教活動圣地或歷史地點,另外2座觀景臺則指向嘛呢石堆。
??張利表示,將地方材料、傳統工藝與現代材料和技術結合,最后建成的墻體既保留其建筑物理性能,還表現出地域文化。
??玉樹嘉那嘛呢游客到訪中心建成后,圍繞建筑主體轉經散步和登上屋頂觀景臺瞭望成為兩種普遍的使用方式。
??“人的體驗感、人與建筑的互動是我希望看到的。即便是游客,當站在觀景臺上,沿著通天河向山谷眺望時,也能從建筑物中感受到當地居民和城市的生活牽絆,會對城市的地理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比如為什么平均海拔4100米的玉樹會有人居住?為什么玉樹會成為商貿集結交會地?”張利認為,這些就是自然環境帶來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間的關系暗示。
??建筑設計與科技結合
??參加玉樹嘉那嘛呢游客到訪中心的設計加深張利了“從物到人”的理解,但受當時科技水平限制,張利在對項目進行人因分析主要還是依靠走訪和觀察,這種方式是主觀的、經驗的判斷,多數時候并不準確。
??轉折發生在2014年。那一年,張利加入北京冬奧會申辦團隊,承擔北京冬奧會申辦陳述中場館規劃部分的準備工作。參觀運動員訓練時,張利注意到,為了讓運動員動作更精準、訓練更科學,模擬訓練被廣泛應用于運動員的訓練備戰中。
??“模擬訓練是以大數據智能分析為基礎,在訓練過程中將不同場景應用起來進行重復訓練,同時測量出運動員的狀況,除了身高、體重、體脂率、攝氧量等運動相關數據外,還包括心理、情緒等。”
??如果這項技術能運用在建筑設計中,通過營造虛擬空間,創造不同場景下的浸入式空間感受,并通過科技手段捕捉人在仿真空間中的相關數據,知道哪些是他認為好的方面,哪些是他認為欠缺的,那人在建筑空間的體驗感能否被客觀測量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事實上,經過我們的實驗,這些技術的確可以兼容到建筑設計中。”張利笑著說。
??2016年,張利將人因分析與設計干預方法用于冬奧場館的可持續設計,主持了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首鋼滑雪大跳臺“雪飛天”等項目。
??以“雪飛天”為例,需要在保留首鋼天際線的前提下,確定跳臺具體放置的角度,這給張利的設計增加了不少挑戰。“換句話說,跳臺整體高度不能夠超過旁邊的冷卻塔。”
??在這一前提下,張利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做出不同角度的測試場景,最后根據這些測試數據確定跳臺的最終方位,完成了在設計理念、技術工藝、材料選取、場館運營等方面的創新突破。“如果讓建筑師根據場地的線條憑經驗設計,結果是不一樣的。”
??“最后選擇的角度是東偏南10度左右,跳臺結束區往湖面以下沉了5米,目的是為了讓跳臺整體看起來不會比冷卻塔高,而是從冷卻塔的高度順延下來的一條曲線。”張利表示。
??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重要遺產之一,“雪飛天”完成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大跳臺比賽的使命后,現在將繼續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大跳臺競賽與訓練場館存在。
??張利表示,希望通過冬奧會加速城市向可持續發展轉型,帶動整個區域在資源匹配與可持續調配上的進一步發展,從而改變城市的發展模式,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建設也邁上新征程,“城市人因”又將如何為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與居住環境?
??在張利看來,進入21世紀后,持續優化人居環境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一定不是簡單的增量,而是高質量。“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早期的建筑主要是完成其功能屬性,隨著技術變革和社會發展,人們會不斷提出新的需求,其中就包括對新的美好追求,而依靠人因分析方法,能夠使設計更好的服務于生活。”張利說。
??張利進一步解釋,對于尚未建成的空間,可以依靠人因分析實打實地對生活質量及界面進行改善,使人在空間里的舒適度會得到大幅度提升,“比如適應的溫度環境、濕度環境、空氣的氣味環境、聲學的噪聲環境以及光線的光照環境等,當舒適度得到保證后,住宅從建造的投入到運行的成本是降低的。”
??對于已建成建筑,同樣可以借助這種方法,采集人的生理、行為數據,為建成空間的改造更新提供支持。
??談到對未來5年的期待時,張利的話題依然圍繞“人因”展開。
??張利有兩個期待:一是解決增量化時代下,部分建筑師在設計時往往從造型的創造性上去表現,從而忽視建筑實際的空間效果以及人的感受,修建華而不實的建筑;二是未來建成的項目資源效率會提升20%左右。
??“增量化時代講究快速建,這就導致實際的資源效率并不高。比如,有的人在新建筑里的辦公效率不如在老辦公樓,可能就是空間里的舒適度不夠,從而增加了能耗的消耗。”張利表示。
??采訪接近尾聲時,張利分享了美國建筑師巴克敏斯特·富勒說過的一句話,“設計就是用最少的資源干到最多,來服務人的生活”。這句話也是他的座右銘。
??張利認為,這句話講到了設計本質。“從搭建工具到房屋再到汽車其他種種,我們為什么要建造,實際上是用一些資源來為自己的生活服務,一方面使人愉悅,一方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生活環境更可控、更好。”
??對 話
??張利:我們可以提供幸福生活的樣本
??中國房地產報:您覺得下一個階段經濟發展與過去30年相比,會呈現哪些新特征?設計與居住會呈現哪些新特點?
??張利:以前增量時代解決的是有無問題,現在解決的是好壞問題,且這個好壞問題是基于現在幾乎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的發展會不可持續,比如減碳,以前還只是有人質疑,但今年全球各地尤其是北半球出現的熱浪等問題已經開始擺在桌面上,所以接下來的發展要建立在一系列非常明確的問題層面上去提升。
??中國房地產報:過去五年,您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張利:如果你把這5年期稍微延長至2014年,最大的改變是發現了人因分析與設計干預方法是可行的,可以說是在學術領域發現了一款新的可開墾的土地。
??中國房地產報:未來五年,您想對國家說什么?
??張利:我認為未來5~10年,我們國家是有可能給世界提供一種在比較大的聚居環境中生活得很幸福的樣本。
央行行長潘功勝:穩妥化解大型房企債券違約風險
2023-10-23一視同仁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土拍規則生變,或重回價高者得?
2023-10-20土拍規則調整順應市場變化,4城取消地價限制。最高發放3萬元!鄭州高新區發布多子女家庭購房補貼辦法
2023-10-20二孩家庭給予一次性2萬元/套的購房補貼;三孩家庭給予一次性3萬元/套的購房補貼。9月份鄭州商品房銷售8608套,銷售均價12304元/平方米
2023-10-20其中商品住宅銷售4961套,銷售面積60.02萬平方米,銷售均價11513元/平方米。9月房價:下跌態勢有所遏制,一線城市回穩趨勢明顯
2023-10-19政策效應開始顯現。南京出臺存量房交易資金監管新政
2023-10-19進一步激發存量房市場活力,保障存量房交易資金安全,維護買賣雙方合法權益。上海優化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套數認定標準
2023-10-19明確了首套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的認定。國家統計局:房地產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仍然有堅實的支撐
2023-10-18房地產的調整是有利于房地產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
- 12:48
- 12:21
- 11:56
- 11:54
- 11:45
- 11:45
- 11:34
- 11:09
- 11:01
- 10:57
- 10:49
- 10:46
- 10:37
- 10:27
- 10:19
- 10:10
- 10:02
- 09:59
- 09:50
- 09:48
- 09:39
- 09:08
- 09:05
- 08:58
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2023-02)1571.9點
- 0.13%
- -0.91%
日期 | 指數 | 環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