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2022-06-13 08:52:58 來源:丁祖昱評樓市
??“房地產行業進入“青銅時代”,自救,成為多家房企發展至2022年的關鍵詞。
??房企債務違約成為導火索,未來債務問題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嚴峻。
??融資收緊疊加債券到期高峰,房企紛紛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CRIC數據顯示,5月100家典型房企融資總量為519億元,環比減少40.3%,同比減少50.2%。然而,債券到期即將迎來小高峰,6月、7月就有約1800億。
??去年下半年恒大爆雷成為行業發展轉折點,房地產行業“大而不倒”的神話被打破,2022年至今不足半年已有十余家上市房企宣告實質性違約,其中不乏千億房企。
??行業在加速洗牌。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截至2022年6月11日,今年房地產企業的破產數量已經達到175家。
??面對償債壓力,房企通過引入戰投、出售資產、項目公司股權等多種方式積極自救。在行業關鍵時期,我們梳理了房企自救的八種主要方式供參考。”
??在前兩天的文章里,我們分析了房企償債壓力,這里可回顧全文。當前房企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2022年6-7月200家核心房企境內外債券合計到期規模約1755億元,其中,民企約有1178億元債券到期,占比67%。下半年,民營房企到期債券中,海外債約占總規模的56%。
??積極尋求債務展期,以高息置換為代價要約交換即將到期債券,這是房企自救最重要的一步。
??過去的幾個月,26筆美元債新增發行中,有16筆為要約交換,現有票據交換為新發行票據,變相展期。要知道,年內至少9家上市房企發布公告,稱未能按期支付到期債券本金或利息,并構成實質性違約。
??解決償債壓力,增強流動性成為房企引入戰投的主要驅動力。
??當前,成功引入國資戰投的企業并不多,只有建業地產和華南城兩家,除此之外,還有奧園集團正在推動引入地方國資事項。
??除了直接的“股權+債券”的方式,地方國資還聯手資產管理公司,通過紓困資金方式與房企合作,支持盤活企業經營。
??比如,招商蛇口與長城資產、佳兆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以佳兆業在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等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城市更新儲備資源為基礎,進行全面的梳理研究,不斷將成熟項目置入三方合作平臺。
??再如中南建設,華融資產和南通國資設立合作主體,針對其主體在建工程復工復產、優質項目并購、社會與資本合作項目盤活等開展業務。有關支持項目總規模不超過50億元。
??過去,在規模發展的訴求下,房企多以引入戰投實現借力超車,但目前“戰投”一詞對行業而言頗有“斷臂求生”的無奈。
??對于更多房企而言,沒錢怎么辦?
??出售項目股權往往是解“燃眉之急”最迅速的辦法。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6月12日,北京、上海、重慶等產權交易所房地產項目公司股權掛牌明顯增長,疊加上市房企公告,項目公司股權轉讓的數量達到了66個,其中上市房企共發布20余筆子公司股權轉讓公告,涉及交易總價超170億元。
??公開的只是一部分,很多房企還有轉讓動作,只是未達到公告標準,披露信息有限。
??除了項目股權,不少房企開始出售核心投資性資產。典型如世茂集團出售上海外灘的茂悅酒店,總代價為45億元人民幣,預期將會變現出售收益約30.1億元。富力地產則多次折價出售酒店物業,5月30日公告稱,以10億元折價出售海南大英山新城市(15.550, -0.38, -2.39%)中心項目,今年3月和4月,富力以虧損總計超20億元的代價出售兩處倫敦項目。
??除了投資、開發項目等資產,企業還進行多元化業務的出售。
??據不完全梳理,年初至今已有至少4家規模房企出售物業公司,涉及交易總價約67億元。除此之外,去年藍光、富力、當代、紅星美凱龍等企業完成了其旗下物業公司的出售,回流現金。
??房企進行債務重組紆困的畢竟在少數。
??6月1日,當代置業獲批召開大會審議境外債務重組計劃,如果得到債權人支持,那么當代置業將成為繼華夏幸福之后,又一個通過債務重組化解風險的房企。
??近日,華夏幸福債務重組不斷釋放出積極消息,截至5月31日,《債務重組計劃》中金融債務已簽約實現債務重組的金額累計為1088.63億元,相應減免債務利息、豁免罰息金額共計96.41億元。
??此外,不少構成實質性違約的房企積極嘗試債務重組,比如正榮地產公開表示,內部資源不足以解決2億美元永續債,正嘗試重組其他境外債。
??房企陸續出現債務違約的情況下,投資市場對房企的信心下降,部分未違約的房企也受到了波及,因此通過提前贖回債券提振信心,以保證后續再融資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年內以來碧桂園、新城控股、雅居樂等近20家房企主動回購債券、票據等,其中美元債共計約30億美元,境內債共計約80億元。
??自2021年下半年,房企便積極回購債券。僅去年下半年就有不少于24家房企陸續實行境外債提前回購舉動,回購次數超過153次,提前回購境外債券及票據涉及資金合計24.86億美元。
??除了提前贖回部分境外債,多家房企大股東增持公司股票,進行市值維護,增添市場信心。
??3月28日,旭輝控股控股股東林中、林峰、林偉在公開市場購買合并100萬股公司股份,總代價約為403.94萬港元。
??榮盛發展控股股東榮盛創投自2021年8月4日至2022年5月4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60萬股,增持均價4.764元/股,累計增持金額285.83萬元。
??除了進行股票增持的操作,部分股東還為企業提供股東借款融資,融資主要集中在股東借款、配股融資、抵押物業借款等,除了提振市場信心,也為公司注入資金,增強企業流動性。
??比如今年1月融創宣布配售4.52億股,融資45.2億元,此前融創曾在去年11月14日進行過一次配股融資,融資約為9.52億美元。此外,金茂服務也于近期超額配股權,募集資金2230萬港元。
??房企熬過“寒冬”的兩大砝碼,即開源和節流。
??開源即積極推盤入市,加強銷售回款。
??多家房企也在業績會上明確,要加速銷售回款,穩定現金流。此前正榮地產在業績會上公布資金回籠方案,第一條便是加速回款。
??三道紅線以后,銷售回款對于企業資金鏈更加重要。
??從重點房企經營性現金流凈額來看,越來越多房企加大了銷售回款的力度,“造血”能力是關鍵。
??現實是,由于疫情和調控等原因,行業下行壓力增加,2019年以來房企銷售回款增速回落,至2021年銷售回款增速只有3.87%。
??從百強房企銷售業績來看,1-5月百強房企業績規模同比降低52.3%,降幅進一步擴大。對于現金流遇到困難的房企來說,重點在于保交付,同時抓緊盤活資產,籌集資金償還債務。
??因此,房企開源節流方面主要還是側重于節流,即控制投資力度,人員成本、營銷成本方面房企也開始緊衣縮食。
??年初以來,房企放慢了投資節奏,大多數房企的投資策略圍繞“以銷定投”,部分房企選擇不拿地。數據顯示,百強房企拿地銷售比僅為0.15,有六成房企投資停滯。
??比如正榮地產管理層曾在業績會上公開表示暫緩拿地。
??更為重要的是,房企投資聚焦更加穩定的核心二線城市,并有選擇性退出一些不確定的市場。
??成本把控方面,萬科曾在去年底提出“節衣縮食、籌備過冬”的口號,提出對不產生價值的動作和開支做減法,花小錢辦大事等工作要求;此外,裁員降薪也成為房企普遍節流的一大舉措,據樂居財經報道,20位出險房企CEO的薪酬有11位下降。
??為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去年以來,在營銷層面房企投入的品牌廣告宣傳費用也有所減少。
??無論如何,面對行業“寒冬”,即便是已違約的房企也承諾不躺平,自救的核心是回籠現金,保證企業能夠正常經營運轉。只是,房地產企業尚需要一些時間和信心。
??我們也呼吁房地產金融政策可以實行逆周期調節,支持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幫扶企業經營盡快回歸正軌。針對“暴雷”房企,盡快可以找到解決方案,以便提振市場信心。
??要相信,冬天過去,春天一定會到來。
央行行長潘功勝:穩妥化解大型房企債券違約風險
2023-10-23一視同仁支持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土拍規則生變,或重回價高者得?
2023-10-20土拍規則調整順應市場變化,4城取消地價限制。最高發放3萬元!鄭州高新區發布多子女家庭購房補貼辦法
2023-10-20二孩家庭給予一次性2萬元/套的購房補貼;三孩家庭給予一次性3萬元/套的購房補貼。9月份鄭州商品房銷售8608套,銷售均價12304元/平方米
2023-10-20其中商品住宅銷售4961套,銷售面積60.02萬平方米,銷售均價11513元/平方米。9月房價:下跌態勢有所遏制,一線城市回穩趨勢明顯
2023-10-19政策效應開始顯現。南京出臺存量房交易資金監管新政
2023-10-19進一步激發存量房市場活力,保障存量房交易資金安全,維護買賣雙方合法權益。上海優化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套數認定標準
2023-10-19明確了首套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的認定。國家統計局:房地產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仍然有堅實的支撐
2023-10-18房地產的調整是有利于房地產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型。
- 12:48
- 12:21
- 11:56
- 11:54
- 11:45
- 11:45
- 11:34
- 11:09
- 11:01
- 10:57
- 10:49
- 10:46
- 10:37
- 10:27
- 10:19
- 10:10
- 10:02
- 09:59
- 09:50
- 09:48
- 09:39
- 09:08
- 09:05
- 08:58
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2023-02)1571.9點
- 0.13%
- -0.91%
日期 | 指數 | 環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