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 2024-04-22 11:15:01 來源:丁祖昱評樓市
??從疫情回歸常態之后,2023年居民出行和生產生活逐步回歸正常,全年軌道交通客運總量達294.7億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同比2022年大漲52%。即使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也上漲了24%。
??分城市來看,二線城市軌交客運量增幅較快,客運量較2019年漲幅高達49%。主要是在戶籍制度松綁的影響下,二線城市近5年人口激增,使得軌交客運量大幅增加。對比之下,戶籍制度相對較嚴的一線城市人口增量一直偏緩,軌交客運量與2019年基本持平。
??考慮到軌交出行規模和強度與城市人口動向息息相關,與潛在的購房需求呈現正相關,因此研究各城市軌交出行相關情況尤為必要。
??交通運輸部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06條,運營里程10165.7公里。全年完成客運量294.7億人次,較2022年增加100.7億人次,增長52%。與2019年相比,漲幅也高達24%,軌交客運規模較疫情前有了明顯提升。
??分能級城市來看,一線城市客運量占比高達54%,二線城市占比為44%,三四線城市占比僅有2%。由此可見,三四線城市軌交還在起步階段,客運量占比處于極低位。因此,與2022年同比增幅來看,三四線城市增幅最小,僅有27%,一二線城市增速比較快,均超50%。
??與2019年相比,由于三四線城市軌交運營里程顯著增加,其客運規模增幅也十分突出;而一線城市受人口規模增量變緩甚至轉負的影響,客運規模與2019年基本持平;二線城市受人口規??焖贁U張的影響,客運規模增速尤其突出,2023年客運量較2019年增幅達49%。
??從城市角度來看,半數城市軌交客運規模同比2019年增幅超50%,出行規模顯著超過疫情前,主城區人口規模明顯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京、滬、廣等城市由于人口增量變緩,軌交客運量增幅不及其他城市突出。
??以上海為例,2023年軌交客運量高達36.6億人次,居于首位,同比2022年增幅超61%,但與2019年相比,仍有6%的缺口。
??除上海外,北京和廣州軌交客運量也均超30億人次,兩城軌交客運量同比2022年漲幅均在三成以上。對開通地鐵的近50個城市相關數據梳理發現:除佛山外,其余城市同比2022年客流量均上漲。
??與疫情爆發之前的2019年相比,絕大多數城市軌交客運量呈現上漲之勢,超半數城市增幅超過50%,典型如杭州、長沙、青島、合肥、南昌、廈門、寧波等城市,同比2019年均實現了翻番。
??與之不同的,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淮安、東莞等6個城市軌交客流量均呈下降趨勢,尚未恢復常態水平。究其緣由,主要是受戶籍政策、疫情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城市人口擴張速度略有變緩。典型如北京2023年,軌交客運量達34.5億人次,較2019年降幅高達13%,是一二線城市中降幅最大的城市,上海和廣州次之,降幅分別為6%和7%。
??考慮到相當一部分城市建成區仍在快速擴張,近些年多條新線路投入運營,軌交運營里程有明顯提升,進一步用客運強度來表征客流恢復情況,可以看到隨著地鐵通車里程的增加,平均客運強度也較2019年出現了回落。
??2023年,城軌交通全年累計完成客運量294.7億人次,客運強度為0.55萬人次/公里日,同比2022年增加0.17萬人次/公里日,增幅高達43%;雖然客運量較2022年有了明顯上升,但客運強度仍未恢復至2019年水平。一方面是受到軌交里程增加的影響,當軌交網絡逐漸完善、趨于飽和的背景下,客運強度本身就有下降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人口流動規模趨于緩和的影響,尤其是2019年相比,客運強度仍未恢復當時水平。
??根本上來看,之所以會出現軌交運營規模和客運強度變動趨勢的背離,主要就是人口集聚的速度較城市擴張速度偏慢,軌交客運的飽和程度不及2019年。
??就客運強度來看,廣州和深圳客運強度均高達1.31萬人次/公里日。截止2023年底,廣州地鐵運營里程641.5公里,2023年客運量達30.73億人次,客運強度在全國城市中居于首位。排在第三至第六位的分別為長沙、上海、西安和北京,客運強度均在1萬人次/公里日以上。
??整體來看,除一線四城外,客運強度較高的城市有長沙、西安、成都等城市,三城客運強度均在0.95萬人次/公里日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三城均是中西部人口增量比較突出的中心城市,一方面,這些城市鐵路網線相對較少,加之郊縣人口規模較大,軌交客流量處于較高水平,另一方面,近些年這些城市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人口吸引力明顯增加,常住人口規模明顯增加。以長沙為例,2022年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1042.06萬人,比上年末新增18.13萬人,超越了杭州這樣的傳統人口增速較快的城市。
??通過對比發現:一線城市韌性較佳,2023年已經恢復到2019年的軌交客運規模,高達129億人次,且各城市客流量規模與排名第五的成都拉開了6億人次以上的差距。分城市來看,深圳客運規模大幅增加,2023年高達27.1億人次,較2019年增幅超50%。深圳近幾年地鐵運營里程大幅增加,2019年僅有304.4公里,2023年已經躍升至567.1公里,增幅高達86%,再加之通車地鐵區域本就人口密集,導致客運量激增。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廣州由于地鐵建設較高,2019年地鐵運營里程已經增至較高位,網絡也趨于完善,2023年軌交運營里程較2019年增幅不及深圳那樣突出,帶來的客運規模增幅也不及深圳。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京、滬、廣三城2023年軌交客運量同比2019年微降13%、6%和7%,整體上來看軌交客運量略有回調,但整體客流量規模仍居于第一梯隊。
??結合最新的常住人口數據,2023年上海一改近幾年常住人口下滑的趨勢,2023年常住人口增至2487.45萬人;相較于2022年底(2475.89萬人),增長了11.56萬人。這一數值也是自“十三五”規劃提出人口長期調控目標后,增量上首次超過10萬人。無獨有偶,2023年末,北京市全市常住人口2185.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萬人。這也是北京人口“六連降”之后首次增長。2023年末,2022年常住人口減少7.7萬人的廣州常住人口增至1882.70萬人,較2022年增加了9.29萬人。由此可見,一線城市人口吸引力依舊較強。
??需要注意的是,在城鎮化率已達高位,未來增長空間有限的當下,城市研究更需要關注短期的人口動向。結合典型城市的落戶政策來看,近年來熱點一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策略正在轉變,長三角、珠三角多地放寬的落戶政策淡化了學歷,更青睞“技能人才”,引人不再限于人才的爭奪,“人才爭奪”逐漸演變至“人口爭奪”。
??結合地鐵客流數據來看,合肥、杭州、西安等客運量上升而客強度下降,主要是由于城市建設發展較快,新城區的人口增長仍跟不上地鐵線路的蔓延速度,尤其是杭州因舉辦亞運會,近年來地鐵通車里程大幅增長,客運強度下降也在情理之中。從城市發展角度來看,客運量上升+客強度的下降,也說明了城市正在大量兌現規劃利好,結合近年新房市場表現來看,杭州、合肥市區的供求關系也在新房市場中可以躋身第一梯隊。
??而長沙、青島更是客運規模、客運強度雙雙正增長,城市高能級板塊范圍擴張的同時,平均地鐵乘客密度還在持續上升,這也與近年來長沙、青島較快的常住人口數據相一致,如長沙谷山、青島嶗山張村河南近年來市場表現突出,新房市場依舊保持了不錯的交易熱度。
??綜上,2023年軌交客運出行規模創歷史新高,恢復至2019年的124%,軌交覆蓋人群大幅增加,但是由于城市擴張速度快于人口集聚速度,雖然客運量較2022年有了明顯上升,但客運強度仍未恢復至2019年水平。
??受人口規模變動、軌交里程變動和疫情消退多重因素的影響,各城市軌交客運量呈現不同的變化,其中,一線城市需求發展韌勁最佳,合肥、杭州、西安等規劃利好密集兌現,需求發展頗具潛力。
??我們認為,即便未來一線城市住房需求總規模的增速會進一步下降,但是在大量外來人口帶來的剛需存量,以及較低的人均住房面積下所對應的更高改善性需求,仍將是未來房地產市場發展的“蓄水池”和“穩定器”。
長沙全面放松限購,推動住房“以舊換新”
2024-04-19有利于充分釋放市場潛力,加強新房、二手房市場聯動,有利于全市房地產市場穩中向好。央行: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有所上升
2024-04-193月末,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長4.9%,比上年末高0.6個百分點。一季度累計增加6727億元,新增額高于上年同期。報告|一線城市“老破小”二手房價格泡沫基本消除
2024-04-18新房成交筑底,二手房呈復蘇態勢。3月全國70城房價出爐,各線城市環比降幅有所收窄
2024-04-17市場或維持慢節奏修復態勢。國家統計局:房地產市場仍處在調整過程中
2024-04-17支持房地產穩定發展政策措施效果還在持續顯現。最新數據|新房銷售降幅收窄,市場復蘇進程仍需夯實
2024-04-16供給端壓力略大,總體處于低位,需求端開始有小復蘇體現。央行:持續有效防控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2024-04-16持續完善風險處置機制,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構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何立峰:健全合規房地產項目“白名單”制度,能進盡進
2024-04-15抓緊解決城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落實的堵點卡點。
- 11:04
- 11:03
- 10:15
- 09:59
- 09:58
- 09:42
- 09:33
- 09:33
- 09:28
- 09:25
- 09:13
- 09:11
- 09:10
- 08:49
- 08:40
- 08:38
- 08:35
中國城市住房價格288指數
(2023-02)1571.9點
- 0.13%
- -0.91%
日期 | 指數 | 環比 | 同比 |
---|---|---|---|
2023.01 | 1569.9 | -0.97% | -0.14% |
2022.12 | 1572.1 | -0.92% | -0.11% |
2022.11 | 1573.9 | -0.12% | -1.08% |
2022.10 | 1575.8 | -0.20% | -1.01% |
2022.09 | 1579.0 | -0.02% | -0.87% |
2022.08 | 1579.3 | -0.04% | -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