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玲、易天宇、洪宇桁、陳家鳳2022-08-03 13:20:09來源:克而瑞
??導讀:當前,綠色金融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綠色轉型或成為當前房企順利發債融資,緩解資金鏈風險的關鍵“砝碼”。
??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即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后進入逐步下降階段,206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凈排放為零的目標。為實現“雙碳”的政策目標,政府加快構建綠色金融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ABS、綠色私募基金和綠色信托等金融工具,將社會資本引入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綠色產業,以此加快經濟結構的綠色轉型。
??政策和投資需求引導下,綠色低碳成為房地產發展的時代要求,2022年3月住建部《“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落地,規劃到2025年需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另外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30%。綠色建筑巨大的增量市場需求,疊加綠色金融工具較傳統融資渠道優勢顯著,或將成為房企未來融資的新渠道。
??01
??房企綠色建筑發展迅速
??綠色金融受政府大力支持
??1、綠色建筑的認證標準已更新至第三代,萬科和碧桂園是綠色領域龍頭
??(部分略)
??根據發改委頒布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對綠色產業進行界定,《目錄》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態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6大類共211細分類綠色產業。其中,與房地產相關的“綠色建筑”包含在一級分類“基礎設施綠色升級”中的二級分類“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中。
??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綠色建筑的概念開始在全球逐漸流行,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都紛紛開始研究自己的綠色建筑標準。我國的綠色建筑研究的起步也相對較早,2006年中國住建部就發布了GB/T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定義了我國的第一代綠色建筑。此階段的綠色建筑定義為: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梢钥闯?,第一代的綠色建筑更側重于建筑本身,從“四節一環保”的維度側重于鼓勵建筑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從建筑及其構件的壽命周期出發,考慮其性能和對經濟、環境的影響。
??隨著我國對綠色建筑認識的加深,住建部在2014年發布了編號為GB/T50378-2014的第二代《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原有的評價指標基礎上增加了“施工管理”類評價指標,鼓勵綠色建筑技術、管理的創新和提高。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第二代綠色建筑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實現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從部分城市到全國的的全面發展。部分城市或者區域已經由政府主導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或者在施工圖審核中將綠色建筑納入專項審核要求。
??2019年我國對于綠色建筑標準進行了第三次迭代,發布了編號為GB/T50378-2019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新版綠色建筑標準與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相統一,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理念,新增了安全耐久、節約能源、健康宜居、全齡友好等方面的技術內容,重構了“安全耐久、資源節約、健康舒適、生活便利、環境宜居”五大指標體系,定義了中國的第三代綠色建筑。
??2、“雙碳”目標下綠色金融迎來政策“窗口期”,配套政策有望落地
??綠色建筑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綠色金融是圍繞綠色產業的金融活動,包括投資、融資等,主要包含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ABS、綠色私募基金、綠色信托、綠色保險等領域。
??國內綠色金融政策的發展階段可分為三個階段:
??1)2007年至2014年,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初步建立。2007年央行、銀監會等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正式推出以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為主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標志綠色金融政策層面的破冰。此后直至2014年底,綠色金融仍處起步階段,政策支持力度小,定義及體系建設仍待完善。
??2)2015年至2019年,綠色金融政策體系基本建立。2015年底197個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①,為積極配合全球碳減排任務,我國開始以綠色金融推動綠色經濟轉型。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首次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2016年綠色金融發展首次被寫入“十三五規劃”,同年8月央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綠色金融的定義,國內綠色金融體系初現雛形。2017年6月國務院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5省選擇部分地方建設綠色金融改革試點。與此同時,2015-2019年政策逐步完善綠色金融治理體系,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權投資等細分維度明確發行標準、規范交易流程、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綠色金融的投入力度。
??①《巴黎協定》是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后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規劃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以內,同時尋求將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1.5℃以內的措施,需要所有締約方在2020年前提交21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
??3)2020年至2022年,細化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未來政策支持力度可期。2020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雙碳”的政策目標,綠色金融符合“雙碳”目標,當前迎來政策“窗口期”,相關配套政策正在逐步完善。2021年推出碳中和債(綠色債券的子品種),相關文件明確了碳中和債的定義和發行標準,針對募資用途、項目評估與遴選、募集資金管理、存續期信息披露等四大核心要素提出更細化的要求。央行2022年工作會議指出,綠色金融是精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四項重點領域之一。
??3、綠色金融以綠色信托及綠色債券為主導,其他產品制度待完善
??……略……
??02
??綠色信貸為綠色金融重要組成
??房企布局仍有一定障礙
??1、綠色信貸起步較早,已形成頂層設計、考核評價等制度
??……略……
??2、一季度末綠色貸款余額18萬億,未來綠色建筑占比有望提升
??……略……
??3、綠色貸款利率優惠約千分之三,技術壁壘及時間錯配為主要障礙
??……略……
??03
??綠色債券和票據發行仍以境外為主
??發行要求較高
??1、2015年以來綠色債券發行環境逐漸完善,政府大力支持
??……略……
??2、綠色債券發行規模仍然偏小,境外發行仍是主流
??(部分略)
??從綠色債券及票據的發行情況來看,我國房企的首單綠色債券發行于2017年,當年龍湖集團的子公司共發行了40.4億元的綠色債券,試水的意味較為濃厚。此后2018年開始,由于境外資本市場的綠色債券發行發展更快,部分房企如當代、朗詩開始嘗試境外綠色票據的發行。而從2020年開始,隨著國內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房企開始加大了在境外發行綠色票據和債券的力度,2020年和2021年發行規模分別達到了131億元和521億元。而在進入2022年之后,由于境外資本市場對于內房企的投資趨于謹慎,再加上境內政府對于綠色金融的大力支持,部分國企央企開始在境內發行綠色中票,綠色債券僅在境外發行的格局有所變動。但是整體來看,房企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相對于總融資規模而言仍然明顯偏小。
??具體來看綠色債券和票據發行的明細情況,從產品發行的使用用途來看,房企發行的綠色債券主要會用于綠色建筑的建設、維護,此外還會有部分資金投入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清潔運輸、污染防治、氣候適應以及水資源管理等子項目。以旭輝為例,其在境外發行的綠色優先票據主要都用于綠色建筑項目的開發、翻新、維護、運營或購置,同時也會部分投入電動汽車及充電設施的建設維護、提升項目10%以上能效、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設施的安裝等方面。
??從綠色建筑認證情況來看,綠色建筑只需要滿足LEED(美國綠色建筑標準)、BEAMPlus(香港綠色建筑標準)、BREEAM(英國綠色建筑標準)、BCAGreenMark(新加坡綠色建筑標準)或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任一級別即可滿足綠色債券發行要求。不過由于境外發行綠色票據是較多企業的選擇,因此大多數企業都會盡量去尋求更多境外機構的標準認證,便于綠色票據的境外發行。
??從發行人的企業性質來看,2022年以前發行綠色債券或票據的基本都是民營房企,主要是民營房企如當代、朗詩等企業在綠色建筑方面探索較早,以尋求差異化發展道路。而在2022年以后,由于民營企業流動性問題頻出,資本市場對之投資謹慎,再加上境內綠色金融發展加速,因此國企央企成為了發行綠色債的主力。
??從發行利率來看,歷年來境內綠色債券加權平均融資成本為3.7%,境外加權平均融資成本為7.4%,整體看來均低于同期的普通公司債和境外優先票據,綠色金融由于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資本市場也越加重視,因此融資成本整體偏低。
??3、綠色債券和票據優劣勢同樣明顯,房企需要綜合考量
??……略……
??05
??綠色ABS監管規則不統一
??未形成規模發展
??1、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監管分割、規則不一
??……略……
??2、綠色ABS降低發行難度,可實現資產出表
??……略……
??3、綠色地產ABS體量偏小,基礎資產多獲美國LEED金級認證
??……略……
??05
??綠色產品吸引力不足
??政府應加大補貼堅定房企轉型信心
??近年來,隨著整體融資環境的收緊,尤其是在“三道紅線”監管下,民營房企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突出;而與此同時,綠色金融則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綠色轉型或成為當前房企順利發債融資,緩解資金鏈風險的關鍵“砝碼”。
??雖然近年來的綠色金融的規模迅速擴大,但其中涉及到綠色建筑的占比卻并不高。而近年來各級政府均表示要大力支持綠色建筑,如2022年1月發改委印發《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表示要推動綠色建筑、低碳建筑規?;l展。同月,重慶市公布《重慶市綠色建筑“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要求到2025年末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100%。而2022年6月,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山西太原調研時,也強調要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積極推廣裝配式建筑。根據當前政策導向,未來綠色建筑規模及占比有望快速提升,而對應的房企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產品規模也有望相應提升。
??然而對于從未有過綠色低碳轉型經驗的房企而言,仍將面臨兩大困難。一是綠色低碳化建造存在一定的增量成本,尤其是當前整體行業流動性緊張,冒然綠色轉型會為企業帶來運營風險。二是綠色轉型涉及到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技術壁壘較高,并非短期就能突破。在此背景下,建議這類房企可以嘗試與綠色科技企業多加合作,采取優勢互補的方式,推動自身綠色業務發展。
??對于正在綠色轉型或已在部分相關領域領先的房企而言,則要把握好歷史機遇。有能力的房企,還可以繼續拓展綠色業務領域范圍,從設計、供應鏈、施工到運營各個環節探索綠色技術、綠色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當前綠色金融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對于消費者而言,綠色消費意識仍有待加深。當前多數綠色產品存在綠色溢價,部分消費者或因為購買力的原因或由于綠色消費意識不足,往往無意選購綠色項目。在此背景下,雖然房企能夠得到政府補助,但由于綠色改造的增量成本以及消費者青睞度不足等因素,并不能夠形成有效的商業回報,或造成房企參與度積極性不高,或出現“偽綠”現象。針對此問題,除了應該加大消費者的綠色意識外,還應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補貼,從而更加堅定房企的綠色轉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