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1 08:53:18 來源:增幅為
竇以德:剛才兩位嘉賓又把時間追回好多分鐘,他們講得很清楚,也感謝他們替我主持人解了困境,上午我們主講嘉賓的最后一位是來自國內的仲繼壽先生。仲繼壽先生現在擔任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本人在很多方面像太陽能技術、還有我們國家很多住宅工程的標準制定方面有很多研究,今天他們給我們帶來一個驚喜,關于一個新的建造技術的體系。
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仲繼壽演講
仲繼壽:各位來賓、各位專家,今天應該是第一次在這么大的會議上講一個夢,講一個關于中國特色的建筑工業化的夢。因為我們都知道工業化在中國的發展的尷尬,就是我們一邊在大力的推廣節能減排和建筑工業化,但是我們少數的那么幾家工廠反而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其實這是一個我們不應該看到的現象,所以我想今天在這兒講講我對建筑工業化的理解,以及住宅科技產業創新聯盟的成員們共同進行的探索。
今天我不敢說它已經百分之百成功了,但是我敢在這兒講了,說明它已經離夢醒的日子不遠了,所以我請大家一起關注,能不能形成中國工業化?前面的幾位專家太大腕兒了,他們來自我們國際工業化先進的國家,無論是日本還是荷蘭還是新加坡,包括新港,我曾經看過香港為了預制一個衛生間把主體結構一起預制了,能夠讓我們的品質在未來的生活中得到體現。
下面我開始我的演講,我一直想問一個問題,建筑工業化的未來在哪里?因為我們都知道,所有的工業化面臨的問題都是資源的問題,能源的問題,高素質工人的問題,發展模式粗放的問題,今天我想說,中國建筑工業化的核心是制造業與建筑業,制造業與信息產業,制造業與服務業,資金未能有效融合!反過來也就是說當我們有足夠高級的生產線生產出高品質的預制構件,不是所有人都能安裝到位,反過來我想講,如果一個工程的質量取決于我們建造人員的辛勤,我想這個工業化的體系一定需要值得去反思。
當然,今天的產業轉型、能源安全和環境污染,政府制定了很多的方針政策,但是在中國推廣起來就有一定的困難,我想再把什么叫做建筑工業化的定義拿出來共享,其實1974年聯合國就定義為大工業化生產方式,從手工業轉為社會化大生產,目的就是四個,就像許先生說的,勞動生產率、速度、成本、質量,所以我們所有的措施都是基于四個目標而言的,這四個目標跟中國的現狀一模一樣,我們現在一個工人一年生產的房子的面積大約35-45平米,相當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我們四個工人頂人家一個工人,這就是今天的勞動生產力,我們的建造效率是人家的三分之二,整個行業除了我們的塔吊,以及大模板、混凝土,我們的行業除此之外依然比較低。
而關鍵在于人的素質,當然人口紅利,勞動力素質不高,政府監管效率低,都是我們今天走不快的相關因素。所以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創業之路在于我們必須與制造業融合,我們必須引用信息化平臺,必須把建筑業作為服務業去看待。
所以我一直想,制造業反過來發現,制造業是建筑業核心的時候,我們的設計院在哪里?我在哪里?其實都值得我們去想,所以我一再認為工業化的基礎首先是夠勁的標準化。
剛才幾位專家說了,模式化、規模化是基礎,也就是用制造業去解決建筑業,而工業化的核心是什么?我們都知道SI,剛才談了很多的內裝工業化,但是它的前提是結構能夠實現與內裝工業化一樣的精度包括工差,包括工序的配合,包括我們結合的接口的標準化,如果沒有標準化,我們的SI是不可能實現的。
工業化的核心應該是建筑結構體系的工業化,配套內裝工業化部品的認證,這樣才能實現整體的工業化,而今天的工業化的監管是沒有方法的,也沒有對策,如果真讓我們實現了工業化,政府只應該對工業化產品的標準化,就像剛才我覺得新加坡說的非常對,你就去監管他的設計是不是按照標準化做的,你監管他的建造是不是符合環境適應性,你不需要管其他,因為你管不了,今天我們的監管體系無法監管,按道理是不需要監管的,它是按照標準的體系流程生產的,但是今天的政府依然是按照普通的監管標準,這樣會讓整個城市停下來,因為我們不知道問題在哪里,工業化推廣的模式一定是以整體建筑產品的形式去推廣,而今天我們依然是在部品,當然也可以大到系統。
所以我認為未來的機制應該是設計、建造、生產、維修一體化的服務,這就是我剛才質疑我們的未來在哪里的原因。我個人認為以建筑作為最終產品是未來工業化建筑集團的核心,它一定是全產業鏈的,我們今天的樓房依然去制定最低建設標準,到今天為止沒有一家類似于汽車的4S店,這說明我們的住宅到底有幾大系統組成?能不能提供單一質量的承諾和單一質量的保障?我們自己也沒有質量的溯源體系,去看看哪個地方錯了,是我的錯誤嗎?還是別人的錯誤?我們有15年的保質期,防水5-15年,可是建筑是百年呀,15年后誰管都不知道,到今天為止也沒有以技術房屋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也沒有工廠建造合格證的認證體系。
當然,我說的這些都是我個人認為的未來發展之路,所以第二個問題我想說,大家都說我們要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我們到底從汽車產業學到什么?真正學習了什么?我一直認為汽車去掉四個轱轆就是房子,汽車的組成系統與房屋一模一樣,如果把房車也納入汽車范圍之內的話,所以我以汽車的思路,思維方式去理解住宅是不是可以由以下八大系統組成,當然了可以由SI兩大系統組成,一個是支撐體,一個是填充體,但是如果從汽車的角度,一個是它的骨架,工業化建造的承重結構體系,一個是它的外表面包括窗戶的維護結構體系。
我們買的房子不是面積是體積,我們買的墻面不是高度是長度,體積和長度是居住生活所相關的核心的物理指標兩大要素,所以我們應該去買體積不是買面積,我們去買一個墻體的延長線不是買一個墻體的面積。
當然,住宅的核心尤其是它工業化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是廚房衛浴系統,以集成廚房和整體衛浴為代表的是住宅的心臟,我為什么把這個單獨拿出來,因為能源是多樣化的,末端在整個生命周期里不是可以無限制改變的,我們可以改變的應該是插座和照明,因為這是你的個性化生活的核心,我們沒有一個設計師可以設計好你的照明,也沒有一個設計師可以知道你的插座到底在哪兒更合適,未來的住宅一定基于信息化。
為了讓工業化更加完成,讓多元互補的能源系統成為建筑的重要部分,我把它單獨拿出來,這樣就構成了維護系統,隔墻收納,建筑能源等等,當然在每一個系統里我們都有今天的技術瓶頸。
在今天的客觀條件下,可能混凝土依然是我們需要克服的主要的結構體系,在不久的將來干結構也一定會成為中國結構的主體。
第二個就是維護結構,我們的結構已經做到了完全的氣密性,如果通氣系統失效了,我們會不會憋死在屋里,所以健康的通風系統依然是今天必須關注的。
廚房系統的核心是不是能夠把所有的管道都去掉,無論是豎向通風管還是煤氣管,如果這些豎向管道不在室內,中國的SI才真正能夠成功,因此才能實現系統以戶為界,我們的產權以戶為界,所以今天我們的住宅是無法實現獨立產權的,所以高性能的隔墻材料和長壽命的五金件是中國最缺乏的。
當我們想采用太陽能的時候,系統要改造,因為我需要低溫熱水,把照明插座系統拿出來,一直認為照明插座必須與主體結構分離,我不敢說我們的房子都是危房,但是經過我們的改造我就不知道它是不是危房,因為我們改造電氣管的時候一定找的都是水平管,因為要的都是水平位置,最怕的就是找水平的管線,找垂直的沒事,但是不是所有的業主都知道,如果我們的照明系統的電線是像壁紙一樣貼上去,高興的告訴大家,0.5毫米寬,兩個微米寬的電線已經有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直接在墻上貼,像壁紙一樣,但是它依賴于我們的照明系統,這也是今天我們的光伏產業最需要做的,如果哪一天插座是無線互聯的,這才是智能家居的核心和未來,所以我們的房子必須為未來提供空間。
為什么現在養老的系統推廣不開?是因為老人的私秘性也需要尊重,無論是發生摔倒,還是超過一定程度的咳嗽,或者是煤氣表超過24小時沒動,它就會啟動視頻,這就是未來的家居機器人,而且在國外已經誕生了。
所以中國的能源安全必須自立,我們不可能依賴俄羅斯的兩條管道就能解決中國的能源問題。
我相信20年以后能源安全系統一定是主力系統,我們一定能夠在2050年實現20%-40%,這就看我們是主動還是被動的接受,但是我想節能環保和霧霾天氣也會讓中國政府走向這條道路。
所以我做一個基本的總結,就是成品住房交付,它的目標就是維護結構的被動化,一個是隔墻收納的個性化,社會末端的標準化,照明插座的個性化,智能家居的集成化,基于統一標準和開發接口的數據連接和設計,這是未來設計院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我希望能在今天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這需要上下游的統一,沒有數據鏈接你是不可能統一產業鏈的,這些不需要投入,只需要我們立法,所以我特別向許先生致意,新加坡是做得特別好的。
所以我認為未來的住宅產業現代化,核心是建筑工業化,目標是整合產業鏈的各利益主體,包括政府,實現單一主體承諾,就像你買了汽車你只需要找4S店,跟豐田無關,跟寶馬無關,所以我們必然會遇到三個顛覆,一個是一定會顛覆傳統生產模式和住房的交付模式,一定需要讓政府創新管理模式,一定會推動我們建筑業的轉型升級,而且一定是要主動承擔。
我剛才一直說向汽車產業學習,學習后我們在想,我們的瓶頸到底是什么?如果從我們中國的結構工業化發展歷程,你能看見50年代做得比今天好得多得多!基于300模數的預制樓板和樓梯,工業化的廠房,工業化的吊車梁,我們做得比俄羅斯還好,盡管我們引進的是前蘇聯,后來我們發展了,我們基于預制墻板的體系,這個是中國特色,所以安全是我們買房子的第一目標,別房子倒了。
我一直認為工業化的核心就是不在工廠攪拌了,它是中國工業化核心標示,但是由于混凝土沖擊了我們的構件產業,所以它的正反兩方面都被我們利用了,好的也利用了,它節能減排減少了污染,壞的也利用了,它真的沖擊了我們的PC產業,這張圖我把中國國內目前做得比較好的工業化的企業羅列在這里,但是我們仔細去看就兩件事,一個板一個墻,樓板、墻體,我們的供應方更加的苛刻,預制方必須達到與混凝土一樣的品質,我是反對的,因為這兩種體系完全不一樣,它的隔震性能也不一樣,我們知道有柔性抗震,不全是我們的干性抗震,所以我在這里有必要澄清我的角色,我是結構工程師轉型當了建筑師,所以我有更多的認識,為什么混凝土的抗震性能好,是因為它能沖過地震時候最強的力量,所以我們見到的鋼筋混凝土倒塌都是整體倒塌,你很難見到局部倒塌。
住宅中心也在不斷的學習和引進日本的SI,也在努力的建造中國的住宅平臺體系,但是你能看到我們的體系大同小異,技術各自封閉,建筑依然沒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模數化,所以我們企業的生產規模、服務半徑,不只于規模化有關,還與市場形成了正相關,房地產市場部好的時候構件市場無法轉型,盡管現在很多的構件市場都采用了柔性的生產線,但是只能生產混凝土構建。
最大的核心問題,我們引進的技術但是沒有引進軟件,人的素質培養和核心的監管體系,所以裝配質量與人有關。
講了這么多鋪墊才回到主題,我們在進行什么樣的探索?我們希望能夠形成中國的自主創新,但是談何容易?所以我今天后面的報告以包容的態度去看待我們的創新。
這個是住宅聯盟北京示范基地,囊括了所有的住宅體系,我們現在的工業化都是把一個建筑拆成無限個構件,或者板,或者梁,或者窗口或者樓梯,在生產線上用標準化的生產,同一個構件連續的生產,生產工業化是希望把一個樓拆成一層一層的,比如說一個樓板,一個墻,然后用一個大型設備的方式標準化的方式生產一層墻和樓板,思路就是這么簡單,大家都認為這不就是滑模嗎?比如說我們發電廠的這種冷卻塔,我們混凝土水泥的儲藏倉,以及高層建筑的核心筒都是滑模,就是一種頂層機械加一個模板不斷的往上提升。
剛才香港的教授提到了,他們有自動的外模架也是頂升的,因為我要一層一層的干,但是我們的模板模架體系不是這樣的,它是在一個建造平臺上柔性懸掛的,當我們在地面上一件一件吊到樓板上的時候,然后水平合攏,開模的時候也是水平開模。
我們這個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思路確實不一樣,我們可以一分鐘開模,十分鐘合模,我只知道這個動作,而不是把模板放下來的時間,放下來的時間合計110分鐘,需要一個人,這就是工業化。
其實我把所有不好的東西都沒講,我只是想給大家描述這個方向值得探討,值得關注,謝謝大家!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莊大街22號
郵編:100037 電話:010-68323566 傳真:010-88386228
Copyright?北京中房研協技術服務有限公司,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備13002607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179